在汽车圈降价成风的环境里,蔚来成了那个逆行者。近日,蔚来进行了新一阶段的权益下调,大致要干成两件事情:
1、新购车用户换电权益调整:家用充电桩将调整为付费购买安装,且每月免费换电次数统一调整为4次(原为免费充电桩+免费换电4次或不要充电桩+免费换电6次);
2、驾驶辅助功能NOP+收费政策:7月1日起开启380元/月的订阅付费模式,部分满足要求的车型可获得两年的免费使用权(原测试用户免费试用的测试版到期结束)。
从这两项权益调整来看,笔者认为有两点原因促使了蔚来此次“逆行”:
其一,蔚来急需强有力的促销政策来刺激销量,此举无异于“涨价逼单”。毕竟李斌自己都说了“从现在到年底阿尔卑斯发布的大半年间,如果我们还是每个月1万辆(的销量),我和力洪都要找工作去了。”
而此次下调的权益按照蔚来的收费体系来算,相当于在期限之后购买蔚来汽车的消费者损失了价值2-3万元的权益。
其二,通过降权益和NOP+订阅来开源节流,缓解蔚来的资金压力。以服务为卖点的蔚来通过降权益来换取销量,不知是否是“违背祖宗的决定”,但订阅制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着实把不少车友看不会了。
当然,李斌有他的想法:用户不用一直订阅、根据自己的需求按月订阅会比买断收费更加灵活。表面上看确实在为用户的钱包着想,但是总感觉有点不对。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座椅通风和座椅加热功能是不是也要按季度订阅?反正也不是一直用得上。
汽车这种对于消费者来说依然算是大宗消费的商品,搞功能订阅合理吗?
2018年锤子坚果Pro 2发布会上,有“行业冥灯”之称的罗永浩说:“做手机真赚不到几个钱,只是为了交个朋友。”
随后,罗永浩拿出了新机配套的硅胶手机壳,“(手机壳)虽然卖29元,但是实际成本才不到10元,所以这个是赚钱的。”
罗老师虽然暂时没有染指造车(不过据说人家有这方面意愿),但有一个同样颠覆了行业的牛人——马斯克也曾说出类似的话。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在国内某社交平台发文称,“大型传统汽车制造商,卖车的利润率极低,甚至已经是零利润。”
对于汽车厂商来说,卖车可能赚不到几个钱,甚至还有蔚来等新势力目前亏钱卖车的例子。卖车只是为了交个朋友,之后的一些增值产品或服务才是赢利点,而功能订阅就是其中之一。
相较于原先汽车的一锤子买卖模式而言,功能订阅能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和更高的利润。
去年第四季度,FSD(完全自动驾驶选装包)给特斯拉带来了3.24亿美元的收入。虽然这个数字相较于汽车总销售带来的243亿美元微不足道,但该功能日后一旦铺开,其收益将十分恐怖。
根据汽车厂商Stellantis的估计,到2030年前后,车辆的订阅制付费将为企业带来高达230亿美元的巨额收入,这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对于厂家来说,功能订阅减少了一些个性化订单,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成本。
之前,宝马“座椅加热功能”订阅引起了热议,不少消费者吐槽硬件都已经安装在车里了,自己却还要为此订阅付费,座椅是热了,心却凉了。
座椅加热成本高吗?基本上就是加一根加热丝和一根保险丝的事情,但为此却要多开一条生产线的话,成本确实提升了。这也是为什么之前许多车型动不动就五六款不同配置,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车,尤其是新能源车型,往往只有两三种配置。
根据黑暗森林法则,一旦某个文明被发现,它必定会被其它文明打击,因为它们之间无法得知对方是善意还是恶意。
消费者和厂家之间也存在着相同的法则,信息差导致彼此不信任,尤其是处于弱势的消费者。
车主很难相信自己的购车价里不包含实现该订阅功能的硬件成本,既然如此,自己还要再为使用权付费,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就像是住在自己买的房子里,但开发商和你说上厕所需要包月付费。
除此之外,车辆部件损坏的维修也容易产生纠纷。
以上文宝马加热功能订阅为例,如果座椅中加热部件老化,导致座椅电动调节出了问题。这个情况下,我并不需要且我也从未订阅过座椅加热功能,那这部分维修费该谁出呢?
笔者还记得以前买完苹果的产品,第一步就是“越狱”。那时的我还不能想明白为什么明明买了手机,却还要为里面的软件付钱,加之手头也没什么钱,“越狱”更有了底气。
但现在,笔者没有再“越狱”,也已经很少听闻谁再去“越狱”。或许是版权意识的普及,以及软件的丰富度提升,笔者愿意为软件带来的体验买单。
但是同样的道理不一定适用于汽车,毕竟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驾驶辅助等功能并不会为用户体验带来质的升级,而且这些硬件成本已经包含在车价内。为此每个月都要花上几百元钱,总觉得有些不值。
为更好的体验买单可以,但是明着抢钱不行。汽车功能订阅或许只是部分厂商的一厢情愿,接受度仍有待市场检验。
你会愿意为汽车功能订阅付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