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有哪一届上海车展像这一届这样吸引各方的注意力。甚至,4月26日,还有朋友来到上海抓住车展的尾巴看一次车展。
据官方统计,整车展区共展示车型1200个,展车1413辆。新能源车型271个(其中,中国车企新能源车型186个,约占69%),新能源展车513辆,约占全部展车的36%。
新能源汽车很火,新能源品牌展台很火,也聚集了展会中最高的人气,卷入了更多的关注量。
2023上海车展并没有因为日期的结束而最终结束,必将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下一阶段发展的风向标。
后车展时代,十大趋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每一届上海车展都不缺场内场外的故事。
2021年,一位特斯拉河南女车主在特斯拉展台车顶维权,成为了当届车展的顶流,时至今日仍然不时被人记起。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届车展,宝马MINI冰淇淋事件同样让各位网友“义愤填膺”,也有部分媒体表示“独自清醒”。
媒介平台的变化,让各项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议论也越发多元。新能源汽车作为发展较好的主赛道,正在卷入更多的粉丝、用户、媒体等等。更多的KOL开始跨界来汽车行业发展,进一步刺激了汽车舆情的高涨和不可控。
宝马MINI冰淇淋事件或许不会是车展“非车热点”的终点,中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正在史无前例点燃中国用户的信心和激情,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河南维权女车主也来到了本届上海车展现场,她依旧穿着那件“特斯拉交出完整数据”的T恤。
在上海车展尚未结束的空隙,北京车展官宣:2024(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简称2024北京车展)将于2024年4月25日-5月4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行。
自1990年创办以来,北京车展每逢双年在北京举行,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6届。因疫情原因,2022(第十七届)北京车展未能举行。
北京车展的中断,倒逼车企将更多精力放到成都车展、广州车展甚至是大湾区车展上,打破了此前非国际A展不新车的节奏。
可以预见的是,明年的北京车展大概率将延续上海车展的热度,但是随着各大车企新品开发、上市节奏的压缩、拨快,更多的B展将会迎来更多的押注,甚至大家会因为车展流量虹吸,更多采用分流、错峰发布技术、新车。
车展也要“求变”了。
本届上海车展上,一个现象显著的现象就是:老外特别多。经过几年疫情开放后,老外涌到中国来看上海车展。
宝马CEO在车展上用中文做一段show,安波福全球的CTO也讲中文。背后的逻辑是,这些海外高级别的管理者越来越关注中国市场,中国市场真的站在全球舞台的中央了。
诸多外国记者也评论道,欧洲车企在新能源车领域的节奏太慢,技术及设计远远跟不上中国车企。
即便有多方言论利好,但是中国车企走出国门依旧还是要面临欧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充电设施审批慢等难题。
中国车企的“溢出效应”明显,走出国门任重而道远。
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增长动力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本届车展的产品分布来看,中国乘用车市场以BEV为主导,PHEV和EREV作为补充共同发展的趋势也已初步明显。
比如,广汽、奇瑞、吉利都发布了电动化+智能化、混动化+智能化的双重产品战略。
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不同场景下纯电与燃油动力系统高效切换与最佳适配,加上油电补能的相对便利性,PHEV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与BEV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共生的发展关系。
二者联手,将对传统燃油车及合资品牌给予最后一击。
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势头的突飞猛进,给予了诸多中国车企在多元产品布局上的底气。
诸如,本届车展亮相的部分新车(极氪X、smart #3、比亚迪海鸥、极狐考拉等)都选择了聚焦细分场景,针对性满足细分市场用户的需求。
此前,个性化的产品还聚焦在30万元价格的市场,比如蔚来会同时推出ES和EC系列。但是,不同细分市场容量的增加,以及电池、芯片等硬件成本回归正常区间,产品多元化趋势正在10-20万元价格区间不断蔓延,成为了消费者的福音。
随着诸多品牌逐步站稳脚跟,技术下放、产品增值增配将会是一种常态。而轿跑、超跑、跨界车,甚至旅行车等物种,也会屡见不鲜。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主流,根据跨越鸿沟理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到极速增长到缓慢增长的切换期。
这背后固然有市场容量的客观因素,但电动技术进步放缓或许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于此前车展车企百花齐放,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频繁“秀肌肉”不同,本届车展车企只能越来越卷,现在要卷座舱体验,比如领克和魅族;抑或是理想发布双能战略,卷补能体验,等等。
更细节,也更针尖。
电动汽车的技术已经从此前的草莽布局,到技术大跃进,再走向深耕细作优化,各家车企也已经进入平台、架构的切换期,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的技术开始了蓄力待发。
当智能座舱底层平台、处理器都趋于高通8155后,各家车企只能在座舱屏幕上多下功夫。
比如,极氪X的可滑动中控屏、深蓝S7的副驾遮阳板娱乐屏,林肯的前风窗弧面屏等等,都开始为整个汽车座舱的交互带来新的思考。
当然,其中不乏冷静者。比如,蔚来李斌再次表示,我自己不会在车内使用大屏,同样的也会为我的用户负责,不在车内加装大屏。
联想起此前座舱内各种零重力座椅的层出不穷,不难发现,当产品底层技术逐步趋同后,各家车企只能从产品形态、座舱内空间灵活性、智能交付等方面入手。
或许,有一种说法值得参考,智能化是需要,现阶段是帮助用户让驾驶更安全、愉悦。
近期,小鹏、华为、智己、蔚来、理想等相继宣布摆脱自动驾驶对高精地图的依赖。
诚然,要实现高级别的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不可或缺,但制作和更新地图所花费的成本和精力很大。
摆脱高精地图之所以成为趋势,是因为它对降低成本和扩展使用区域都有重要作用,是当下智能驾驶方案的竞争焦点。
现在大部分自动驾驶系统都采用了混合方案,即在基于规则方案上加入数据驱动,通过强感知能力实时生成场景地图用于决策。
根据各家的落地计划,2023年Q3、Q4将是无高精地图自动驾驶功能落地的高峰期。诸多自动驾驶厂商也开始放弃L4,押注L2到L3的方案。
当然,随着高精地图的退出,2024年自动驾驶会不会迎来一波技术的高潮呢?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下半年即将推出的800V高压平台新车型,有预计售价25-30万元的小鹏G6、极氪CS1E轿车、奇瑞星途星纪元ES,预计售价30-40万元的阿维塔12轿车、小鹏MPV,预计售价40-50万元的理想W01 MPV,以及预计售价50万元以上的问界M9等。
以上多数车型,都已经在上海车展期间亮相。
从新车定位及价格能够看出,随着电池原材料成本的迅速下降,以及涉及到800V高压材料的行业规模化上量,车企打造800V高压架构平台的成本比之前降低太多,从而不论是20多万元的走量车型,亦或是豪华高端车型,都将逐渐标配800V高压技术。
在可预想的未来两至三年内,800V高压快充和城市领航自动驾驶,将成为新能源车型两大关键产品力。
但是由于充电站容量的限制,先期800V充电桩也不能完全发挥全部实力,更大的用户利益点将在降低整车能耗层面。
从上海车展的人气分布来看,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在进一步加剧,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淘汰赛阶段,客户是最大的受益者。
上一轮价格竞争不仅继续压缩了燃油汽车市场的份额,还加剧了电动汽车市场的内卷。随着电动汽车价格的不断降低,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逐渐提高,进一步推动了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
但是大规模价格战不会再出现。合资品牌的势力范围已经在收缩,豪华燃油车不再是无懈可击,开始被击破。价格战再起,必然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节奏。
从现在开始,不同品牌阵营不会打破已有的平衡,会拼命围住自己的核心用户群,以图产品切换,东山再起。
2023年,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