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化“海啸”当前,奔驰AMG、宝马M和奥迪RS何去何从?

拥有一台奔驰AMG、宝马M Power、奥迪RS以及一众高性能运动子品牌的跑车或许是不少人年少时萦绕于心的梦想,但或许对于下一代来说,这样的梦想只会流传于长辈们茶余饭后的故事之间。

电动化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方向,同时也带走了对于汽车驾驶最本质的热爱。高性能子品牌们伫立在电动化潮流的十字路口,每一条道路都溢满了迷雾,出路在何方?

Lotus最后一款燃油车Emira

若是没有出路,AMG、RS、M Power等一众子品牌是否会从驰骋于公路上的性能猛兽变成汽车工业史上灭绝的“猛犸”、“剑齿虎”们?

文章涉及到相关品牌的一些历史,爱好汽车工业史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1960-1970年代对于我们来说,粮票、肉票、豆腐票是记忆中的一抹回味,当时的绿军装以及土布褂子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确实“别有一番味道,就像门口的保安大爷一样”……但是对于汽车工业而言,60-70年代则是汽车赛事十分兴盛的年代,美国的24h戴通纳、欧洲的F1 3.0L黄金年代、澳洲房车赛等等都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奔驰AMG以及宝马M都诞生于这个追求“速度与激情”的年代。

创始人之一Erhard Melcher

作为和宝马M旗鼓相当的对手,相较于M,奔驰AMG的成立之路坎坷许多。

两位大佬的近照

AMG中,A和M代表创始人Aufrecht和Melcher,G代表Großaspach,是位于德国阿斯帕赫的一处地名。

赛车运动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之一

当时的戴姆勒奔驰遭遇了赛事运动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之一,1955年的24小时勒芒耐力赛发生的事故导致失控车辆冲向人群,造成80+死亡,近200人受伤,此事几乎给奔驰的赛车运动画上了句号。

供职于奔驰研发部门的Aufrecht和Melcher当时正在开发300 SE 赛车引擎,对于赛车运动的热爱并没有因为公司暂停了赛车运动而减退,他们利于业余时间继续开发引擎,并且后来搭载该引擎的赛车确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两人的名声也就一步步享誉业界。

AMG在1967年正式成立;1990年同奔驰签署了合作协议,所有AMG的产品都可以在奔驰旗下的门店接受维保服务;但是奔驰取得AMG多数股份则是在1999年,6年后的2005年奔驰取得AMG 100%股份,自此AMG正式成为奔驰的子品牌。

BMW 3.0 CSL

M独立开发的首款车型 E26 M1

宝马M中的M代表Motorsport,即赛车运动,M部门成立于1972年,比AMG稍晚,该部门成立的第一件事是打造BMW 3.0 CSL赛车,常说宝马=操控,那么宝马XXX+CSL=宝马顶级赛车,要知道自M部门成立以来,一共就3款CSL车型,往后只要看到CSL,不用怀疑,那一定是宝马最好的赛车之一。

BMW M4 CSL

冷知识:宝马M在1993年之前一直用的全称宝马Motorsport。

至于大家常见的宝马M运动套件,基本就停留在外观同M车型相仿,正儿八经的M贵在更强的引擎以及更赛化的底盘,那不是一般的宝马车型所能比拟的,当然M Power的信仰也为价格“加分不少”,除了裸车价,选装的价格也跟着“加分不少”,M Power的车主可以分享分享选装价格。

奥迪RS2 Avant

相较于奔驰AMG和宝马M,奥迪RS的成立则晚了不少。脱胎于奥迪Quattro部门的RS成立于1994年,RS则代表Racing Sport,直译即为赛事运动。

奥迪TT RS

奥迪RS的车型中,除了R8和TT RS最像跑车以外,其余的车型都以“西装暴徒”的形象为大家所熟知,因为在大众的印象里奥迪往往以官方用车的形式出现,但是配备了更强劲的引擎以及赛化底盘的RS车型就不再是文质彬彬、衣装革履的“西装男士”了,而是荣升为“西装暴徒”。

说句题外话:身在广东的朋友在路上观察仔细的话,应当是能发现不少RS车型的。

不知道大家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朋友:

对于手动挡有一种难以理解的执念,放着舒服的自动挡不开,偏偏喜欢开手动挡;除了缸数排量这种浅显的参数外,问他车辆相关的细节,立马能给你说出车子的马力、扭矩、轮胎参数、倾角束角、水温油温等等硬核细节参数;并且不时还能从他们口中听到“跑山”、“下赛道”等词汇。

而这些高性能运动子品牌所瞄准的正是这样的人群,当然不懂车也无所谓,只要发动钞能力,性能车一样开回家。

但除了去买极个别十分赛化车型的有钱又喜欢赛车的人外(有的人则是为了收藏),性能车用户大都不那么硬核,毕竟在预算充裕的前提下,喜欢运动车型、又不喜欢随大流、排面还得有但又不那么高调,那么这些小众的性能车则成为了这类人群的心头好。

另外这些性能车本就不承担走量任务,但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带M运动套件的宝马是不是卖得更好了?各种R Line、S Line车型是不是更好卖了?想必大家心中有自己的答案。

更好的动力配置、更得心应手的操控性能、更运动且炫酷的外观、更具调性的品牌价值等等都是这些高性能子品牌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但有趣的是,买标准车型如宝马3系、奥迪A4和奔驰C级后加装M套件、RS套件以及AMG套件的大有人在;买宝马M3、奥迪RS5和奔驰C63后为了低调或者整活而贴上华晨宝马、撕掉RS标或者把C63改成C200的人也不少。

只不过这种在燃油车时代延续了数十年的模式,在电动化的浪潮下旋即不复存在了。

极氪001属于纯电阵营中里程碑级的车型,3.8秒的零百加速、优异的操控、国内不受待见的猎装布局以及难以置信的赛道成绩都是它身上的标签,30万级的售价更是圈粉无数

马力廉价化:对于电车来说,马力是非常廉价的,电机重新定义了乘用车对马力的追求,如今20-30万纯电车型就能实现曾经200-300百万车型才能做到的零百加速。

坐着舒服、开着安心、用着省心

更低的价格,百万级豪车的行驶质感:在燃油车时代,高性能子品牌们所打造的底盘无论是在操控表现还是NVH方面都是第一梯队的,并且原厂状态就非常好地兼顾了舒适以及操控性,不过价格也不是普通人所能接受的。

然而到了电动化时代,30万级别的国产车型就有了自适应悬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离地间隙,再搭配上可变阻尼,再加上智能的电控系统对其进行精准调控(悬挂高低和阻尼硬度多挡排列组合可以更好地匹配高速、山路、城乡路段和轻度越野路段,对此有了解的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悬架及阻尼,给足了用户选择),行驶质感可以媲美燃油时代的百万级豪车。

品牌溢价下跌:高端品牌们凭借品牌价值所建立的壁垒如今正被强势崛起的自主品牌以及新势力们强烈冲击,消费观念的升级如今也更多地驱使消费者不再去“够”一款豪车,而是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家用车。

虽然高端品牌们的燃油车依然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以及亮眼的销量数据,但是看看它们的纯电车型销量几何?

危机四伏、朝不保夕啊!

说到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到底有多迅速?上海车展中组团参观的外资车企高管、年年增长的乘用车出口数据、极高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全球最卷的纯电汽车市场等等都是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单一国家汽车市场这些年来高速发展的缩影。

若是褪去了“性能、运动、信仰等等”光环,为了高端而高端的子品牌们,是否还有延续的意义,当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特别是这些选择既有性价比又有排面时,其在市场上的定位又在何方?

在燃油车时代,技术以及品牌的壁垒让它们几乎高枕无忧,虽然有过坎坷,但是消费者真的买车时,会发现它们始终是绕不开的选项。

在电动化时代,技术壁垒不复存在、品牌溢价日趋式微,是坚持还是拥抱变化?像保时捷卡宴那样以一车之力拯救一个品牌的神话是否会再现?难矣!

宝马i4有M50,但是你听过iM4吗?

AMG有EQE和EQS,别说AMG EQE了,就是普通版本的EQE销量都一言难尽。

奥迪RS e-tron GT作为屈指可数十分有战斗力的车型,从146.88万的售价来看,同燃油性能旗舰RS7的指导价一致,由此可见RS e-tron GT就是奥迪RS电动化时代下的RS7。

问题就在于,国内正在向性能车这块发起冲击,一旦获得了消费者们对品牌的认可,国产品牌们可以以一个低得多的价格做出一样好的产品来,待到彼时,燃油时代的豪华品牌们还有什么好牌拿得出手?

奥迪R8挥手道别、TT RS驾鹤西去、AMG大排量C63成为回忆、宝马M车型矩阵逐年递减……

作为性能车爱好者的你我,又如何在未来的电动化时代里找到自己内心所向往的“速度与激情”?

或是只能看着儿时的梦想化作过往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