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解题华容道,青山几度可留名

G9是何小鹏的「Dream car」,一切羁绊也从这台车讲起。

「50万内最好的SUV」,当初是非常有底气讲出这句话的,因为小鹏G9确实叠加了诸多技术BUFF。

即便过了半年再看,小鹏G9“技术宅”的身份仍然无需置疑。

800V平台、3C电池、双腔空气悬架、5D音乐座舱、激光雷达,这些配置相当诱人。在今年,也仍然是“即时新品”在宣传上争夺的配置点。

若论结果,小鹏G9确实没有卖到预期的销量高度,这也导致如今的小鹏汽车步入了烧脑的“华容道”,它在努力找寻解题良计。

而这段起伏波折的创业路,只要熬过去,也必然会让一家公司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回头看,小鹏G9上市价格表没做好,这一点是事实。

最开始的“丢分项”是配置款型罗列得比较复杂,需要选装的东西又太多。

当时,狂暴的攻击舆论,还给大家狠狠地科普了一波“什么是SKU”。

其实,如果放置于燃油车时代,小鹏G9的配置阶梯也没有太大问题。你仔细去观察,几年前,车企都喜欢在一款车上做很多配置阶梯,夸张的情况下,一款车可以有七八个款型可选。

为什么会这么做?款型多,显得“热闹”,它真的是这个道理,而且可以拉宽价格覆盖区间,在宣传口径,这款车的起售价可以更低、高配形象车的价格可以更高。

你会问,“消费者会一脸懵逼吗?这么多,怎么选?”其实,那个时期,是销售导向的。当你跨入了4S店,才开始接受更多的产品信息,而销售可以引导消费者选择“多数人最常选择”的配置车型。

如今的情况是,时代变了。

准确地说,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变了,以及电动车的用户变了。

从SKU这个词“入侵”汽车行业就可窥知一二,电动车的前期用户,多数有探索新事物的动力,以及积极交流讨论的意愿。

这么发达的信息平台,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

所以,电动车用户普遍会仔细研究各种配置,甚至升级到技术原理本身。

过于繁杂,强调“花好月圆”的传统配置阶梯,就过时了,甚至会激起电动车用户的反感,觉得你在故意设置“信息差”。他们反而习惯了智能手机的那一套,上市就几款,配置差别明明白白,和价格一一对等,简单点、真诚点、直接点。

48小时内,小鹏G9改出的那一版价格表,从让人迷惑的G/E/X,一步改为大家通过苹果体系熟知的plus/pro/max,逻辑就对了,减少了多少解释成本。

这场风波,“失”在恰好是小鹏踩坑了,上市第一轮的热度没有紧紧抓住并转化。

“得”在哪里?整个行业都在重新思考了,原来为燃油车销售体系定制的营销思维,在某些层面,有必要持续更新了。

电动车和燃油车真的不一样,不仅仅在动力层面,面对的用户,以及需要引入的营销思维也不一样。

我们再回头看,最近半年上市的高端电动车,无不采用了简化配置版本的上市思路,做到了直抒胸臆。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需全军复诵。

我们说“用户在变”,其实,提供产品的车企们,不也在变吗?他们变得更“卷”,如狼似虎般,行动更快了。

现在的电动车市场“卷”,对弱者而言,可能拿不到更多的机会了,但对强者而言,大家都来“卷”电动车,那就意味着燃油车要出让更多的份额了,大盘子里的蛋糕更大了。

小鹏汽车从G9起,遇到的就是一个“即将加快内卷”的时代。

2020年,小鹏凭借轿跑P7而红,在几乎满是SUV的新能源市场,硬生生撕开一道口子,巅峰销量接近万辆。

而后,推出了一款级别更低的轿车车型P5,并且花大精力将其打造成为「最先实现城市NGP的量产车型」。

那个时候,已经预示着“内卷风暴”要开始了。

小鹏G9是在2022年上市的。彼时,谈及智驾系统,大家尤其喜欢“卷”数量。没30个以上的感知元件数量都不好意思来圈里炫耀,20万的车也高低来给你整套激光雷达方案。

对比曾经的小鹏P7、P5,小鹏G9切入市场的环境更显拥挤。

比如,即便小鹏G9拥有相当先进的激光雷达和智驾芯片,仍然算是不折不扣的第一梯队玩家,但实际对于用户来说,95和90分并没有多大的区别,难以拉开巨大的体验优势。

到了众生皆卷的时代,timing错过了一下子就被动了。

小鹏G9上市后的第三天,9月25日,阿维塔11追加了用户权益,9月27日飞凡R7上市,9月28日零跑C01上市,9月30日理想L8、L7上市。

一夜之间,竞品围城,趁虚而入。

不可否认,游戏难度加大了。其实,今年要上市的小鹏G6,即将面临的处境亦相同,那么,步步为营,苦修内功就更有必要了。

这就是下文要讲的破局之路。

2023年,对于小鹏来说至关重要,虽然G9和P7i没能一炮打响,但让品牌重回巅峰,头部车企的韧劲仍不容小觑。

自救,正在进行时。

在今年的财报电话会上,何小鹏提出了「重生」规划——强化「智能」智能标签的同时,完善供应链以降本增效,并邀请长城汽车老将王凤英出马,重击沉疴。

众所周知,很多时候小鹏就像「技术宅」,一头扎进去,轴得让人心疼。

比如,发布800V快充的时机绝对超前,但问题不是技术牛不牛,而是目前超快充网络的搭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而这些技术所裹挟的软硬件成本,全部「折现」在了车价里,这意味着,相比于看得见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小鹏这些超前技术无法立即带给消费者超值体验。

因此,对于如今的小鹏,更重要是如何在技术和市场之间找到平衡,让用户真正能用低廉的价格享受到前沿的科技智能,才是小鹏的核心差异化优势。

平台化,将成为降本增效的重要举措。

小鹏汽车表示,从今年开始,小鹏纯电整车平台、电子电气架构、动力系统、智能驾驶软硬件都将平台化,加快车型推出速度。比如P7改款车型与G9共享了快充和智能驾驶等技术。

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压低成本。小鹏正在研究一体化冲压技术,电池Pack优化、电芯平台化设计、电驱系统等。通过电池统一化、三元电池部分铁锂化等,小鹏同样的电池度数可以有10%-20%续航能力提升,未来12个月左右可以看到效果。

根据何小鹏透露,这将带来整车硬件(含动力系统)25%的成本下降。

面对当前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内卷,何小鹏已经深刻的意识到:「一家企业要有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

而对于一家巨型企业的效率提升,「人和」同样重要。

在组织管理层面,小鹏汽车的诸多业务最高权限已经向何小鹏与王凤英归拢。

从今年2月份开始,设计团队、研发团队、生产团队、供应链团队和组织管理团队、流程制度团队都直接向何小鹏汇报。比如造型设计方面,何小鹏不仅直管,同时还打造了三个造型前端团队进行创意竞争。

长城汽车老将王凤英则全面负责产品规划、销售、品牌市场以及产品矩阵体系,其也有机会将长城浓厚的内部反腐、业务合规等文化融入新的小鹏体系。

当前,小鹏已经完成了品牌和市场团队的初步整合,数个月时间后营销成本将大幅下降。

值得期待的是,G6将成为小鹏迈向「重生」的开端。

今年,800V高压充电和城区智能辅助驾驶,已经成为新时代车企的必争之地,小鹏的先发优势和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而在全新规划组织架构的统领下,更加清晰和统一的设计理念和产品逻辑,结合降本增效,也势必将大幅提升企业竞争力。

内卷市场,一时不慎,攻守易势,实属正常。

但机遇仍在,小鹏奋起,可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