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在狂飙,自动驾驶在炸锅!

有个观点,新能源的竞争,分上半场、下半场。

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而智能化最突出的成果,是智能驾驶。

多数观点研判,今年下半年,随着几家品牌宣布城区NOA抢先落地,似乎更预示着“智能化下半场”的暴雨来袭。

其实,我一直秉持的观点是,上半场没那么早结束,下半场也没那么早开始。而且,不同车企之间,存在参差,或者说,所处的阶段并不同步。

有的刚在电动化的竞赛中,摸索出经验;有的则很有底气尝试跨入智能驾驶竞赛。当然,更多的品牌,仍在电动化转型之路上奋力向前,比如,今年最热的产品路线,是插混、增程,“带着油箱”,更直接地抢夺燃油车的市场。

那么,智能化下半场到底来了吗?大概,只有那个最经典的答案可以回答了,“如来”。

社会舆论对于智驾的认知,一直没有客观的“中间态”。要么一棍子闷死,说自动驾驶不可能实现;要么过于夸大效果,甚至使用不当,引发安全问题。

这周以来,传播度最广的有两件事:

1、某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剐蹭了社会车辆后,并未停车,而是自顾自逃逸了,后面的车辆愤而追停;

2、某理想车主驾驶理想汽车在高速上狂奔,开启智能驾驶后,人不在主驾,反而在车里看起了“狂飙”电视剧,并拍出视频炫耀“车辆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出租车剐蹭后“逃逸”

这两件事,既然成为热点,必然有爆火的因素。主要暴露了两点:1、产品、技术仍有缺陷,仍需提高;2、智驾用户教育,也需要在路上。

自动驾驶出租车撞上社会车辆,并不是第一次见了,只是,这次涉嫌逃逸。结论很清晰,就是技术有缺陷,该改则改;

至于,理想“狂飙”这件事,则算是理想最近疯狂传播“智驾表现”的一个后遗症。这似乎说明,理想智驾的实际情况,有些货不对版。

这个“不对版”,还不是智驾表现的优与劣,是不是和宣传的效果一致,而是使用者居然只用简单的蒙蔽手段,就骗过了系统,纵使主驾无人,居然也敢高速智驾狂奔。

理想汽车在高速公路“无人驾驶”

在理想当前的智驾实力下,这一行为,非常挑战道路安全。

其实,在智能驾驶的开发中,本来就需要充分考虑SOTIF,也就是“预期功能安全性”。

工程师需要和使用者“斗法”,这个时候,不能把所有使用者都当作“理性人”。而使用者,极有可能做出很多蒙蔽系统、挑战安全的不合规行为。

比如,把矿泉水瓶,卡在方向盘上,以此骗过系统,也就检测不到使用者“脱手”了,相当于卡bug,超出了系统的安全范畴。

视频里,这位用户就是这么做的,而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并未识别,也没有做出提醒。

严谨一点讲,只要不是非常短时间内摆拍,那就基本宣告,理想这套智能驾驶系统存在比较大的安全风险。

包括且不限于DMS(驾驶员监控系统)失效、电容方向盘的感知失效、主驾座位是否有人的判断也失效。

那就有问题了,绝对不是当前L2级智能驾驶框架下的安全设计。

另外五十大板,是提给用户教育的。

倒也不必,只要提到“用户教育”就认为很傲慢,就认为这是甩锅给消费者。

汽车这个产品非常不同,我们吃饭、买衣服不用培训,买房子也不用培训,但买车回来准备上路驾驶,一定需要培训。

这就是驾照的意义。第一,教会普通人,如何驾驶汽车,产品技术不断进步,无非是让人驾驶车越来越容易、越来越简单,但“教”的过程不能省,因为“司机位”还没有省;第二,教会规则,服从管理,保证自己顺利通行,又不影响其他人,更不至于引发安全问题,尽量成为“理性人”。

注意,我用到了一个词“尽量”,我们终究无法保证所有人都是“理性人”。

那就只能做好教育,但教育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特别是,汽车技术发展太快了,“驾校”的教育功能完全跟不上。

比如,驾校并不会教你如何正确驾驶大马力车(特指如今的大马力电动车),也不会教你,如何正确使用L2级智能驾驶,将来要朝着L3级过渡了,人车仍要共驾,一些知识仍然属于空白。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产品设计更要在细节处“做文章”,要将使用者当作“非理性人”,穷举一切危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宣传上,也要慎之又慎了,如何正确表达智驾功能,还不会被放大和曲解。

还有一种可能性,大概要落在媒体的肩膀上了,有必要产出更多理性、客观的传播内容,教给用户怎么合理使用智能驾驶,降低学习成本。

高速公路上狂奔的理想汽车,就像淌在地上的汽油,如果没有人主动整理、清洁,一旦遇到火星,必然起火爆炸。

这个视频,好的结局是,最终没出事,但示范效应非常差。

而且,这对智驾行业而言,丝毫无益。智驾行业,本身就在寒冬,前不久,好不容易传出L3级智能驾驶有可能规范普及的消息,但又被这个社会新闻泼了盆冷水。

之后提智驾、做普及,一定越发地慎之又慎了。

但终究绕回一个点,“打铁还需自身硬”,产品、技术,过关了,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