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3中德售价倒挂,扯开了智电代差的遮羞布?

事情起于两周前。

7月7日,上汽大众官方宣布,大众ID.3限时优惠至高3.7万元,降价后ID.3起售价只需12.59万元,限量7000辆。

对于如此大幅的价格跳水,显然中德两国的网友「悲喜并不相同」。

资料显示,大众ID.3在德国的起售价为39990欧元,约合人民币32.22万元,是中国目前起售价的2.5倍。

也就是说,在德国购买一辆ID.3的价格,在中国至少能买两辆,还有富裕。

这让德国网友彻底破防了,甚至喊出了「抵制大众ID.3」的口号,表示大众把ID.3卖给中国人就行了,别在德国卖了。

曾经声名赫赫的德国大众,曾经将一辆进口桑塔纳在中国市场卖出豪华车价格的传统豪强,怎会遭遇如今的「两极反转」?

先来介绍下此次舆论的「主角」——大众ID.3。

这是一款基于 MEB 纯电动平台开发的纯电两厢掀背小车,2021年于欧洲首发,之后陆续进军其他海外市场,在中国则由上汽大众这家合资车企负责生产销售。

但即便作为大众在华谱系里最便宜的电动车,ID.3的销量表现也并不尽如人意。

上半年,ID.3的累计销量只有1.37万辆,月均销量在2200辆。对比下同级别的比亚迪海豚,上半年交付了16.8万辆,相当于前者的12倍之多。

量没跑起来,打价格战自然顺理成章,但至于为何能与德国本土产生如此大的差价,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成本决定了主观层面的价差。

这里面的成本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一个是人力成本,一个是配套供应链的成本。

人力成本不用多说,统计显示,2022年,德国人平均月收入是4100欧元,约合人民币3.27万元。同年,上海人平均月收入为9580元,不到德国的三分之一。

这就说明,同样制造一台ID.3,同样的工序,支付给德国工人的薪资成本可能是上汽工人的三倍不止。

其次,国产ID.3车型的所有供应商都来自中国本土,不仅运输距离更短,而且生产成本更低,从而导致更低的销售价格。

打个比方,就以动力电池为例,欧版ID.3的电池总成成本为5.8万元人民币(58kWh),而同样规格的电池,宁德时代的价格仅为3.5万元。

这还只是生产成本。欧版ID.3电池由LG新能源提供,需要从波兰和韩国两座工厂共同进货。相比国产ID.3用国产电池,欧版ID.3还需要额外增加动力电池的跨国运输费用。

其次,竞争环境决定客观层面的价差。

欧洲的纯电动车市场,在中高端领域,特斯拉虽然一骑绝尘,但BBA电动车卖得也不差,甚至像Polestar这样的小众品牌也能分一杯羹,没有那么多车型同台竞技的结果就是,大家相安无事,都可以放开卖溢价。

换句话来说,但凡这个市场还能「躺」着挣钱,谁愿意站起来卷。

相比之下,中国的中高端有蔚小理,中低端不仅有比亚迪元plus、海豚、AionS、AionY等,还有哪吒、零跑这类新势力虎视眈眈,这些国产电动车把大众ID和日系「验证码」系列——丰田bZ和本田eN的溢价「底裤」扒得那叫一个毫不留情。

而这两个市场也同样密切相关,靠性价比在中端市场勇猛突围的「卷王们」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合资品牌,甚至是豪华车品牌,一旦谁的定价虚高,都有可能瞬间被打回原形。

比如BBA的纯电动车终端市场都是「跳水价」,最近,凯迪拉克Lyriq更是全系官降了6万。

豪华品牌尚且如此,合资自然也不装了,摊牌了。比如「便宜又大杯」的别克E5,以20万的起售价上市「掀桌子」,成为市场上最便宜的纯电中大型SUV。

当然,欧洲市场与中国市场对于电动车的需求不同也造成了两地产品销量的巨大差异,而销量直接决定售价。

由于生活方式的区别,欧洲人普遍对于智能化的需求没有那么高,但对于电动车性能和稳定性的需求非常高。所以,其实大众ID系列在欧洲的销量并不差,2022年,大众ID.4成为欧洲纯电车型销量第三名,全年销售6.84万辆,仅次于特斯拉Model 3/Y;ID.3也不错,排名第6名,总计售出5.32万辆。

但到了中国,智能化反而成为了电动车的「刚需」,用户一看,大众ID系列在座舱方面,不仅车机卡顿,还出现黑屏死机,至于智能驾驶方面,还停留在燃油车时代,L2级别的自适应巡航已经是「天花板」,而15万级的国产品牌已经在卷8155芯片和激光雷达,简直存在“智电代差”。

买ID,不妥妥怨种?

对于平行进口车,大家应该并不陌生。

由于先前中国进口车的关税比较高,品牌官方授权的进口车种类比较有限,所以催生了很多将国外版车型直接通过第三方进口到中国的平行进口生意。

那么,有价差的地方,就有生意,这句话反之亦然。

如果跨国品牌的国产车型价格远低于国外,那么是否也可以通过「平行出口」的方式,赚取高额利润。

打个比方,上汽大众国产ID.3的售价折合欧元大概1.5万,而德国本土售价4万欧元,这中间就有高达2.5万欧元的价差。

这就给了中间平行出口商很大的价格余地,即便考虑到售后,零部件供应以及中欧充电接口等负面条件影响,以3万左右的价格在欧洲当地出售国产ID.3,应该也会有不少的当地消费者买单,那么粗暴计算单车利润能够达到1.5万,接近100%。

以此类推,把在中国市场上厮杀突围的卷王电动车,平行出口到欧洲市场,这其中的利润,还是非常具备想象力的。

事实上,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似乎已经有了苗头。

前不久,有消息爆料,理想汽车私人平行出口了200多辆车,数量恰好填补了交付量与上险量之间的差额。

据理想汽车CEO李想透露,详细调查后发现以出口中亚和中东为主,同时还贴上了一张理想L7在哈萨克斯坦市场的售价图,图片标签价格显示,这辆理想L7售价为3180万坚戈(哈萨克斯坦货币单位),约合人民币51.5万元。相比于国内31.98万元的起售价,这辆理想L7出口价贵了近20万元。

不论如何,ID.3中德售价的倒挂意味着国产电动车已经「卷」出了国门。

而这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性价比产品进入市场,「平行出口」将能为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更加迅速「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