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共享汽车,都是一地鸡毛?

共享经济,确实一泡污,但我蹬着小黄车不亦说乎。

遥想当年,共享经济飞黄腾达,老铁我兜里装着共享充电宝,手里打着共享雨伞,胯下骑着共享单车,叫来一帮哥们去玩共享篮球,然后钻进共享KTV高歌一曲,累了就躺在商场里的共享睡眠舱里补补觉,精神头不好再去共享健身房撸撸铁。

但如今呢,共享经济,死的死,伤的伤,那些「做大做强,再创辉煌」的牛逼口号早已隐入尘烟,只剩下一句「我的押金什么时候退」凄凉地在空中回荡。

从资本狂热沓来,到宾客散尽一地鸡毛,眼看他起朱楼,又眼看他楼塌了。

披着共享主义的外衣,心里打得全是租赁的生意,一个个项目从生到死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也引发人们对共享经济概念的质疑。

生何所生,死亦为何?

共享经济。

顾名思义,精髓在于一个「共享」。

起初的想法也着实很妙,即存量市场通过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将市场拥有者和需求者进行了高效的对接和交换,最大限度地节省双方的时间和资源,从而存量市场也因为闲置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有了新的生命力。

有点复杂是不是,我打个简单的比方。

我有一辆宝马,只在周末开,那么周中就处于闲置状态,有个平台找到我跟我签订协议,他们负责帮我把车在网上租给需要的人,我付出空闲的车子按时拿租金,有需求的人通过平台付出租金获得车的暂时使用权。

平台从中抽成,使用这个平台的人越多,空闲的资源利用率就会上升,这就构成了一套共享经济。

听上去很美好是不是,平台最大限度盘活闲置资源,而且只作为中间商消除信息差,轻资产,投资回报率极高。

但是你看像现在的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等,哪一个能套入上述这套完美的共享经济链路?

本质上,所谓共享充电宝,根本不是谁有闲置进行挂租,而是一个平台自行买了一百万只充电宝,放到各个商场里,谁有需要了就下单借用这个设备。

这就是最典型的伪共享经济,首先就够不上存量市场,因为平台不是把大家闲置的充电宝集中起来,而是自己又去找工厂生产了一百万只充电宝,简单来说就是既当平台又充当市场拥有者,实质上就成了租赁业务。

那么,好奇宝宝可能就会问了,就算是打着共享经济幌子,实则行传统租赁之实,那又如何?随处可租的充电宝确实好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的确,对于用户来说,多了一种租赁途径,但对于共享经济企业方来说,伪共享模式却注定了困难重重,行百里者半九十。

首先,平台既充当中间商又充当市场拥有者,意味着极高的入门成本和维护费用。很简单的道理,这是你自己买的充电宝、雨伞、单车甚至是汽车,如果说是像充电宝和雨伞这类小成本物件还能稍微hold一hold,但上升到汽车,入门成本堪称指数级飙升。

要知道,最便宜的新能源车搞一辆也得四五万起步吧,就算你本身就是个汽车制造商,自产自销,想在短时间内批量投放,那花费也是一大笔天文数字。

更不用说汽车的维护成本,先不说最基本的清洁整备,车窗坏了得要修吧,雨刮、刹车片得定期换吧,更不用说还有半年或者一年一次维护保养,这些都得花钱。

所以,你能看到,很多共享汽车被社会摧残了几年后,平台索性也就不管了,摊牌了。也因此,共享汽车的体验感完全是随机的,有车窗关不上的,有垃圾成堆的,现在想碰到一辆车况优良、干净整洁的健康车,那真的比出门捡钱还难。

于是,本来好好地利用闲置资源的轻资产共享经济,硬生生还是被玩成了典型的租赁重资产,没有一点点创新,也就没有一点点意外。

你会发现,倒闭的「共享企业」都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现金流断裂,钱烧着烧着就止不住了,而资本一旦降温,很快原形毕露。

到这里,我们来说说第二个问题,既然成本如此之高,那么收益如何?如果说,高投入高收益,那么这个模式是否还有机会滚起来呢?

可惜,依旧事与愿违。

目前这些打着共享经济名号的企业,盈利模式非常单一,基本就是依靠租赁费用,但问题是,本来大家用共享XX,就是为了图便宜。

而且,这个行业几乎没有门槛,你能做共享充电宝,我也能做,用户的选择余地非常大,就奔着便宜的去呗。

这一点,共享企业也都清楚,所以大家在早期就是拼一个市占率,打个比方,我哪怕在这家商场里一分钱不挣,甚至倒赔钱,我也要放10个点,比其他任何品牌都要多,那么用户看到我的几率就大,用的比例就高,未来粘性也就更高。

所以,早期,用户用起共享充电宝或者共享单车还是非常开心的,租赁费用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平台都在野蛮生长,不挣钱挣吆喝,也要耗死对方。

但问题是,这样的模式只存在于资本狂热助推之下,一旦没钱烧了,共享企业会发现,不挣钱,这是要死啊。

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开始冷静下来,还是得自我造血,要不在「充电宝们」上打打广告?效果贼差,首先大家是借了充电宝才能接触到广告,其次,大家拿着充电宝也不会留心到上面的信息。

想了一大圈,最后发现,只能提升租赁价格。

于是,6块钱一小时的充电宝来了,随随便便充电花个大几十,到最后比这个充电宝本身还贵。「雪糕刺客」之后,也就有了「共享刺客」。

大家突然发现,本来图便宜图方便的「共享经济」,陷入了「你挣不着钱,我薅不到羊毛」的死循环。

与2017年群雄逐鹿相比,如今,市场格局其实已经悄然转向了寡头当道、只余头部的形势。

比如,共享单车,美团单车、哈啰单车、滴滴青桔「三巨头」占据了95%的市场。

但即便如此,还是挣不着钱,哈啰出行3年间累计亏损约48亿;2022年美团全年营收2199.55亿元,但共享单车所在的“新业务”板块经营亏损284亿元,追溯一下,美团单车曾在2018年一年就亏了45亿。

头部尚且如此惨烈,这也不禁让人发出感慨,共享经济到底还有没有机会?

有,但是很难。

如果仍旧按照“伪共享,真租赁”的模式,那么对于领域的选择就至关重要了,首先产品本身单价不高,其次用户有高频使用的需求。

如此排除下来,几乎只有充电宝是最符合要求的,雨伞不具备高频性,单车、KTV、睡眠舱等等,都单价太高,大批量投放就是典型重资产,大多数企业的资金流都拖不到形成粘性用户的时候。

用户的想法也很简单,我可以买,也可以租,但凡不是应急的,我一定会衡量,买的成本高,还是租的成本高。我每天可以在上海蹬小黄,是因为目前的价格相对合适,一旦“租”的成本涨价了,那断然会决定买一辆自行车了。

而如果回到共享的本质上来,真正的共享应该是存量,而不是增量。如共享汽车,如果这辆汽车本来就在那儿的共享,才是真正的共享。

那么,平台更应该思考的是到底有什么是可以被高频交换使用的闲置资源,让用户花小钱就能享受更优质的服务。

在国外,有两个相对成功的案例:爱彼迎和优步。

爱彼迎是一家提供在线租赁住宿的共享经济企业,与传统的酒店行业不同,可以让普通老百姓在家里出租房间,为旅行者提供独特的住宿体验。

而优步则通过共享车辆资源,将闲置的车辆整合起来,提供给需要出行的乘客,提高了车辆利用率。

爱彼迎也凭借着这种模式成功进入了世界500强。当然,这其中涉及到诸多平台的精细化管理,非一日之功。

此外,说回共享汽车,不少人认为,共享汽车还有最后的救命稻草,那就是万众期待的无人驾驶。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无人驾驶最牛的地方,就是买车送司机,「司机」一旦有了,就能替代出租车、网约车的高额人工费,而且到那时候app一下单,共享汽车自动开到你家门口,门槛极低,谁还会说共享汽车不好?

所以无人驾驶落地之日,或许就是共享汽车支棱起来之时。

从2017年开始,共享了这么多年,结果还是只剩下了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苦苦支撑。

因为大家本质上玩的,就不是真正的共享。

结果就是,跟风严重,缺乏创新和差异化,壁垒低。最后大家一窝蜂,只能靠哄抬租赁价格,在乱世中苟下去。

我这类本来想占便宜的用户也疯了,我想薅他的羊毛,结果他却想噶了我的腰子。

这不本末倒置了。

但你要说共享经济死了?我倒也不乐意,希望,这是一场重新整备的「中场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