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不需要“被教育”

雷军是谁? 小米集团创始人、金山软件董事,创办过曾经取得电商市场份额第一的卓越网,他还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投资了众多创新型企业。 其中,蔚来、小鹏都是雷军“撒币”下的成员。
成功的连续创业者,这是对雷军最朴素、贴切的形容。 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来做最后一次创业。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的真容已经公布。 唯独最终售价,一直还在被外界捕风捉影。 尽管噪声不少,但对于雷军来说,也许心里早已有了确切答案。
当下小米汽车到来的时间点,其实不算好。 表面上,国内市场打的是价格战,但深层次的是一场行业淘汰赛。 在优胜劣汰的要求下,小米汽车需要一位打过硬仗的人。 雷军恰好就是这样的人。
「我热爱写程序,觉得会写一辈子。」 1992年,在受到金山创始人求伯君和张旋龙的邀请下,23岁的雷军加入了金山公司,成为该公司的第6号员工。 1995年4月,雷军带队花3年时间打磨的办公套件“盘古”上市。 这套用于迎战微软Office的办公软件,花费了上千万元的开发成本,几乎压上过去金山所有的积累。 原本雷军预期,盘古在上市半年就能卖出5000套,结果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销量都没达到2000套。 雷军对此曾形容,「我和金山都遭遇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这还没完。
1996年,微软主动上门和金山接洽,希望金山WPS和微软可以格式共享,让WPS和Word在相互兼容之下,都能打开以对方软件格式存储的文件。 当时金山认为,WPS的格式并非多大的秘密,于是答应签订开放格式的协议。 结果证明,这个选择是错的,很快大批WPS用户被转移到了微软Word之下。 那一年,金山曾经上百人的研发团队中,精英骨干走了一大半。 不过,雷军没有就此认输。
一方面,雷军坚持继续做WPS,但同时开辟新的战场,通过以战养战的形式活下去。 于是除了办公软件以外,后来我们还看到《金山词霸》和《金山毒霸》,以及由金山出品的网络游戏等等。 他很清楚的一点是,在有巨头霸据的战场上,转型才是出路。 因此,与其抱着恋战心理,倒不如寻找更多其它突破口来实现破局。 显然,雷军不只是个程序员,还是个有悟性的商人。 1998年开始担任金山公司总经理的雷军,那年不过才28岁。
事实上,雷军救了金山两次。 第二次救金山,还跟一件著名事件相关,这也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3Q大战”。 这时候的雷军,原本已离开了金山。 2007年,金山在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上市以后,雷军选择辞去金山CEO一职,成为一名专职的天使投资人。 也是在这一时期,雷军结识了何小鹏,并对UC进行了投资。 直到2010年,当时雷军已在着手准备小米手机,但求伯君和张旋龙多次前来游说,希望他重回金山。
那时候的金山,再次遇到了业务发展的巨大危机。 网游业务收入不达预期,且力推免费标签的360杀毒侵蚀了原本金山毒霸的大幅市场份额。 据统计,2010年9月,360杀毒的市场份额达到62.36%,金山毒霸则位列于360和瑞星之后,仅有7.64%。 2010年10月,由腾讯和360主导的“3Q大战”打响。 在这场需要作“二选一”的大战当中,马化腾曾称这是“腾讯历史上遭遇的最大危机”。 为了对抗360,腾讯邀请了安全领域的外部力量来进行技术支持,金山就是其中一支力量。 当时的雷军,亲自从北京飞往深圳与马化腾汇合,在腾讯的会议室里度过了七天七夜。
在腾讯和360坚持“二选一”之下,腾讯向用户推送金山毒霸软件,使其成为了受益者之一。 在“3Q大战”之前,金山毒霸只有700万日活跃用户,之后的用户量则急剧增加到了4000万。 “这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互联网的尽头是腾讯。”金山员工这样回忆说到。 后来,雷军在2011年答应回归金山担任董事长,同时他为金山引入了新的战略合作伙伴——腾讯。 为此,求伯君出售了9.79%股权,张旋龙出售了5.88%股权,这两份股权都转让给了腾讯,后者也成为了金山的第一大股东。
「我怎么成了金山的董事长呢?这来自一个“不理智”的决定,因为我对金山有非常深的感情。」 「从22岁干到了38岁,我参与了金山的全部创业过程,金山就是我全部的青春。」 如果说第一次救金山,雷军是赢在了「术」上。 那么第二次出手,曾在卓越网身上融资失利、转型做天使投资人经验的雷军,则更多是赢在了「道」上。 把格局打开,拥抱巨头,雷军学会了什么叫做顺势而为。 于是,在回归金山之余,那一年雷军还成立了投资机构“顺为资本”。 有过和巨头交锋的经验,在资本竞技里有过失落和得意,此时的雷军已练就出了一身好本领,就等着干一票大的。 小米手机来了。
雷军造车,时机不算早。 即便只以新势力身份而言,小米此时的入局,也是撞到了新势力淘汰赛的窗口期。 有意思的是,小米手机的出现,其实也不算早。
2009年,苹果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4.4%,超过了Windows Mobile手机,至于安卓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则是提高了7倍,达到3.9%。 这一年,诺基亚在中国的市占率高达53.1%,牢牢占据半壁江山。 至于往下排名的,是三星、索尼爱立信、摩托罗拉、LG,几乎没有国产手机的踪影。 当时摆在雷军面前的,既有如日中天的国际巨头,也有中兴、华为、酷派、联想这样的本土大公司。 如何破局,这是小米手机要思考的难题。
雷军认为破局的着力点,是「硬件、新零售、互联网」的“铁人三项”。 简单来说,就是用足够好的产品紧贴硬件成本定价,通过自有或直供的新零售渠道直接交付给用户,然后持续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互联网服务。 其中在硬件这一块,雷军最初的设想,就是要做到「堆料堆到无以复加」。 同时,也不能只有顶级硬件,而是「硬件+软件」的模式。 为此,最早雷军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就有意从软件、硬件、互联网的不同领域上去挖人。 「软件最好的是微软,硬件最好的是摩托罗拉,互联网最好的是谷歌。」 「如果能挖到这三家公司的精英,就有机会组成一个具有颠覆力量的顶尖团队。」 「我们极有可能成为全球极为罕见的软件、硬件、互联网都精通的公司,有望练成科技创业界的“铁人三项”。」
小米的起步点,就是采用最顶的硬件,以及软件人才。 这样一套打法的最终落脚点,是归于「技术为本」。 这不是雷军在创办小米时才有的想法,而是从金山时期开始,雷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 雷军曾透露,金山的创始团队全是程序员,所以有着浓厚的程序员文化,金山也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程序员是老大”。 雷军笑称,自己走上管理岗位是“误入歧途”。 正因如此,在创立小米之际,雷军就计划打造一家以工程师文化为主导的公司。 2020年8月,小米进行了创业十年的集中大反思,同时明确了小米永不更改的“三大铁律”——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在尊崇工程师文化之余,雷军这样的价值取向,还取决于小米所处的竞争领域。 他认为,小米战斗在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有苹果、三星、华为等非常了不起的竞争对手。 「如果没有技术作为立足之本,小米是根本活不下去的。」 技术是小米的根本,这是毋庸置疑,也是不可回避的。 这般企业追求,也同样反哺于小米汽车的取向。
雷军在小米汽车发布会上说到,小米汽车摩德纳技术架构从设计之初,就抱着100项“第一、唯一、最”的目标出发。 于是,有了全球最高27200rpm的小米超级电机、全球唯一的电芯倒置的高安全CTB电池技术、国内唯一独立拥有量产自研压铸合金材料专利车厂等等。 这些违反广告法的技术首创,既是小米汽车带来的诚意,也是雷军这么多年坚持下来的应得成果。 不过,小米并非只有技术,价格这一环同样是一把利器。 当然,这也是把双刃剑。
近来,网上传言小米汽车定价的人不少。 “9.9万起、14.9万起、19.9万起”的谣言层出不穷,小米在忙着辟谣的同时,也给出了个确切回复。 「最终定价,我们将于小米SU7正式发布会上公布。」 「不会是9.9万、不会是14.9万、不会是19.9万。」 「确实有点贵,但请相信,这种贵是有理由的贵,在体验上定会超过大家预期。」
小米SU7会怎么定价,或许从小米手机1代身上可以看出些端倪。 那时对小米来说,虽然国际巨头林立,但也不完全没有市场决口。 一方面,苹果iPhone和安卓系统连翻对诺基亚形成挑战,市场大变局转化在即。 此外,国内山寨手机市场繁盛,08、09年国内山寨手机的出货量分别高达1.01亿部和1.45亿部。 因此,从低价位、高性能的方向切入,这就是小米手机的市场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手机1代的1999元定价固然是经典。 但实际上,这并非是雷军最初的想法。 「我们在2010年底规划的单台手机成本是1500元,打算定价1499元,这已是当时国产旗舰手机的上限定价。」 「结果在成本再核算的时候,发现成本“冒”了,每台机器成本大约2000元,如果继续定价1499元,我们估计要亏2亿元。」 「能不能把定价调高到1999元?大家心里都没底,国产手机均价才700元,我们一上来就卖1999元,会不会翻车?」
最后小米决定,坚持“成本定价”的原则,同时为了长期健康发展,把价格上调到1999元。 可以看出,小米没有亏本卖手机,没做亏本买卖。 把这样的思维转到小米汽车身上,雷军承认新车会定价得“有点贵”,但也是有理由的贵。 这个理由,就是带着100项“第一、唯一、最”研发成果的小米汽车摩德纳技术架构。 同时,小米SU7的最终定价,大概也会回到整车成本的附近。
一提及小米,「价格」这点很难完全避而不谈。 有不少声音说到,小米往往约等于是低价。 但价格,从来都只是最表面的一层标签,而雷军看到、做到的,都是背后的本质内容。 雷军认为,溢价模型是一条不归路,小米模式则是要坚定走性价比模型。 而性价比模型的本质是高效率,是爆品模式、惊喜定价的必要条件,也是和用户交朋友的最大诚意。 「小米按照接近成本的价格定价,运营高效率就是王道。」 「我们既然不想坑用户,又要赚钱,就只能用所有的智慧来想办法提高效率。」
当然,雷军也清楚这样定价的问题。 “坚持性价比能做高端吗?”,这是外界常用来衡量小米品牌的角度。 在雷军看来,高价是高端的必要感性认知之一,是结果而非手段。 高端化是用户价值的体现,小米不认同高溢价,但必须认同用户价值,完善的用户体验,才是最终交付及验证标准。 简单而言,价格只是高端化的外壳,能否做成高端,最终还是靠实力结果说话。
此外,定价除了会影响高端化进程,对于企业长期经营同样是一道关口。 雷军明白,小米没有通过高毛利来加速原始积累,因此注定会遇上很多挑战。 但小米能做的,只有是追求高效率来实现积累。 只要做到了,雷军认为小米可以像同仁堂、沃尔玛那样做到基业长青。 事实上,这份「基业长青」价值已然开始在小米身上得到体现。 例如,小米数字系列手机早已突破了“1999”的瓶颈。 3999元起售的小米14在开售以后,销量迅速突破百万台。 就连雷军也坦承,小米14比13系列畅销这么多,他本人也是没想到。 再者,去年Q3小米集团总营收达709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82.9%至60亿元。 其中集团毛利率22.7%、现金储备1276亿元,双双创出了历史新高。 显然,小米做对了。
2014年7月,小米第一次明确公司使命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愿景则是「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 2018年,小米作出了修订完善——使命改为「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同时,小米的愿景更新为「坚持和用户交朋友,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 那一年,小米在香港上市。 在上市前夕,小米董事会通过了一条决议: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如有超出部分,将以合理方式全部返还给用户。 2020年,小米成立十周年,雷军提出小米永不更改的三大铁律: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和做最酷的产品。 “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雷军说到也要做到。
在定价的问题上,小米不会纠结于“何为低价”、“该不该低价”的争议。 它有自己坚持成本的定价原则,也有董事会通过的定价法则,更有着雷军对于打造企业长青的信仰。 因此,如果只是单纯讨论一个低价,或者说是怎么有用的低价,这对于雷军来说可能意义不大。 在原则和信仰之下,也许很多事情早已有了决定。 事实上,即便要从市场角度来讨论定价,雷军对于打造爆品也有自己一套看法。
关于爆品的定义,雷军认为是「产品力超群,具有一流口碑,最终实现海量长销的产品。」 首先,爆品源于大众需求,必须要找到用户普遍的痛点,给予超预期的满足。 其次,再赋予极致性价比,这样的产品才能形成巨大势能,成为爆品。 雷军认为,酷的产品和爆品之间的距离,就是一个令人惊喜的价格。 但令人惊喜的价格,跟产品的绝对定价没有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他始终强调,小米SU7是“有理由的贵”。
说到“50万元以内没有对手”,同时否认了19.9万元起售的说法,那么剩下留给小米SU7的定价区间并不大。 但无论最终小米SU7落在哪个区间,相信深谙爆品制造方法的雷军,早已心中有数。 「我特别担心一上来不火,大家都不买。」 「更担心的是,如果大家都来买,这一等要等一两年,肯定会被骂惨了。」 让小米SU7成为爆品,这是雷军有底气、也甘愿去下的赌注。
手机企业造车,这是智能化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智能终端间不断融合下的一个结果。 虽然大家都不难看清发展趋势,但具体怎么做,这还是极其讲求个人和企业的发展经验。 雷军成长于互联网开端的金山时期,虽有过卓越网的失落,但这段电商经历,在小米手机的直销里被派上了用场。 而在辞别金山之后,雷军转型做天使投资人,成立顺为资本,从中也为小米生态链的开启、打开对智能电动车的认知埋下了伏线。 此外,雷军在做小米手机以后,开始积累到了做硬件的经验,且后期还开拓了小米之家的线下渠道。 这些经验一路铺陈下来,为小米汽车的出现作出了足够铺垫。 小米造车,固然是企业决策的顺势而为。 而纵观雷军的成长经历,这何尝不能说是造车的天选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