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开启智能化反击,能成功吗?

燃油车要大力发展智能化了吗?

近期,上汽大众途观L Pro上市,打出“超聪明的油车”口号,不仅搭载6屏交互的数字空间,更搭载智驾功能跃升的IQ. Pilot系统,一举将燃油车与智能化挂钩。

那么短期内其他燃油车会跟进吗?或者换句话说,燃油车有上高阶智驾的必要吗?

在车市智能化的竞争中,高阶智驾能力逐渐被摆在关键位置。

终端销量表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比如2024款小鹏G9标配XNGP高阶智驾的MAX版本销量占比超过80%,小鹏G6 MAX版本的销量占比也在八成左右。

再比如,华为赋能的问界新M7智驾版选购率也高达60%。

不难发现,国内消费者的选购决策由以往的品牌、空间、动力导向,向智能化需求转变。因此,对于车企来说,智驾将是必争之地。

目前已有多家车企正在加速高阶智驾功能的落地,包括小鹏XNGP、华为ADS 2.0、智己IM AD都在陆续开放全国都能开的无图城区NOA,时间节点都定在了今年。

此外,特斯拉FSD也有望引入国内。最新爆料显示,上海自动驾驶示范区已向特斯拉发放了道路测试牌照,FSD可能正在测试中。

不难推测,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或将在今年迎来颠覆性改变,高阶智驾渗透率也会迅速提升。

但是高阶智驾似乎只与新能源车挂钩,燃油车基本成了绝缘体,甚至几十万、上百万的豪华油车都与智驾沾不上边。

与此同时,国内新能源渗透率还在大幅提升。数据显示,今年5月第三周新能源上险量已反超燃油车,达到50.2%。

燃油车面临着新能源车的冲击以及市场需求的巨变,如果想要维持竞争力,那么高阶智驾上车刻不容缓。

智能座舱也是同理。大陆集团高管曾表示,在调查中62%的受访者希望车辆配备更大的显示屏。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大屏能最直接地体现一辆车座舱的智能化程度,这也反映了用户对于智舱的高需求。

相较于智驾,燃油车在智舱方面发展起步较早,不管是自主还是合资车型,目前新款车型基本都搭载大屏,并支持各种交互模式。

目前上汽大众途观L Pro已经率先开启智能化反击,是否意味着燃油车将对智能化开启大规模猛攻?

上汽大众途观L Pro座舱内搭载15英寸悬浮中控屏、11.6英寸副驾娱乐屏、10.3英寸数字仪表屏以及大尺寸的抬头显示等,满足了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大屏要求。

智驾方面,上汽大众途观L Pro则搭载IQ. Pilot智能辅助驾驶,传感器数量高达26个,支持L2+级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其中除了常规的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外,还能实现智能拨杆变道、智能避障等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这套系统并非由上汽大众独自研发,而是与大疆车载团队进行了深度合作。

而大疆车载近年来成为了智驾领域的新星,“朋友圈”不断扩张,不仅包括上汽大众,还有上汽通用五菱、中国一汽、东风等国内主流汽车品牌。

在智能化发展上,借力供应商也成为传统燃油车品牌共同的选择。

比如丰田联手华为。

在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第九代凯美瑞上,广汽丰田对车型的智舱进行了大范围升级,搭载了12.3英寸悬浮式中控屏、HUD抬头显示和流媒体后视镜。

其中车机系统、AI语音助手均与华为进行深度合作,并搭载高通骁龙8155芯片,支持与新能源车类似的语音交互体验,例如无需重复唤醒、连续对话等。

而在智驾方面,丰田还将联手华为推出全球车型智驾方案,华为提供硬件支持。该方案还将由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提供软件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整合。

值得关注的是,其他燃油车会大规模跟进高阶智驾功能吗?

智能化成为新能源与燃油车的一大分水岭,后者被远远甩在身后,为什么燃油车没能从一开始就大力发展智能化,特别是智驾呢?

燃油车或许并非不想,而是不能。

智能驾驶通常需要通过大量的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采集道路信息,而要保证传感器的正常运行,就需要足够的电量支持。

通常情况下,燃油车只搭载小容量电池,自然无法长时间支持大量传感器的运行,先天劣势限制着燃油车在智驾方面的发展。

而新能源车则不同,不管是插混、增程还是纯电车型,基本都搭载了大容量电池,保证传感器的运行自然不在话下。

此外,各路传感器的价格都不便宜,特别是激光雷达,而传统品牌畅销的燃油车价格都已经相对稳定,如果因为支持智驾技术,而导致售价提升,似乎很难让用户买单。

最为重要的是,高阶智驾还需要对车型动力实现精确操控,新能源车能精确控制电机的转速,但是燃油车却很难办到。

燃油车的动力来自于发动机,但是对发动机控制的难度太大,不仅反应时间长,而且精确度还低。这就意味着燃油车在需要迅速反应的智能驾驶场景中(如紧急避险、加速超车),对动力输出的控制远不如新能源车迅速,也就很难实现高阶智驾功能。

总的来说,即使上汽大众途观L Pro开启了燃油车的“超聪明”时代,但是在种种因素下,燃油车也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智能化反击,特别是高阶智驾方面。

最后,你们会因为燃油车没有高阶智驾而转投新能源的怀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