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新闻,也成了“旧闻”。想当初,在武汉市区狂奔的“萝卜快跑”,风光无限,即便裹挟着巨大的争议,但仍然站在了流量的飓风口上。
只是,在“萝卜快跑”的驾驶位上,纵然没有掌舵的司机,但其功能水平仍难言为“自动驾驶”。
有一个颇为经典的照片,由于无法有效识别所有障碍物,“萝卜快跑”甚至会被被一个塑料袋,吓得不敢前进,于是,它也荣获了“苕萝卜”的称呼(苕在武汉的方言中,有愚蠢的意思)。
尽管如此,稍往自动驾驶跨了一脚的“萝卜快跑”,已经触发了网约车司机的“集体焦虑症”。该投诉投诉,该抗议抗议,毕竟,有可能冲击到自己的饭碗了。
其实,自今年下半年起,自动驾驶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一方面,硬件未必是“越冗余越好”,在不使用激光雷达的前提下,“纯视觉”方案逐渐大放光彩;
另一方面,BEV+Transformer算法,以及OCC占用网络的应用,包括“端到端”的冲破瓶颈,让自动驾驶忽然走上了“新台阶”,无图高快/城区、全国都普及,再不是“饼”。
我们忽然在想,真有一天,自动驾驶落地了,将是怎样的光景?网约车司机已经开始焦虑了,那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能完全置身度外吗?
每天上下班,通勤距离有可能很长。
但我也认识一些朋友,他们非常享受每天的通勤时刻,手机一丢,淹没在沸腾的车海里。恰恰在这个时间段,人是可以完全放空的,暂时不用想工作带来的烦恼,也没有生活琐事带来的压力,是一个短暂逃避,又完全可以独处的闲暇时间。
但如果无人驾驶真的来临,很显然,我们将拥有一段完全闲暇的时光。不用盯着路面,也不用面对横冲直撞的“路怒症”司机。
那么,这段空出来的时间可以做什么呢?工作、健身、烹饪、看电影…
很好笑,也很无奈,看来看去,还是工作最简单,也最容易“被实现”。
况且,「车内打工」,也不是一个很新鲜的话题。像问界、特斯拉等车企已经推出了车内小桌板等后装产品,直接方便消费者日常工作。在小红书上关于车内上班的话题,浏览量也有百万之多。
“三折屏”能手机变成电脑,用余承东的话说,可以将电脑优雅地放进口袋。
那么,无人驾驶也能让汽车变成办公室,从此以后,君不见“路怒症”司机,只闻得“车怒症”乘客。
于是,闲暇时光,大抵也成为了牛马时光。科技改变着生活,更加速着工作节奏。
就像很多年前,我们的父辈没有移动手机,基本上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但随着互联网移动科技的崛起,我们这一代不仅有了发达的5G网络,也有了996的加班时长,还有亮如白昼的大厂工位,以及早生华发的亚健康身体。
甚至,也会衍生出一系列「车内文化」和各式各样的「车载好物」。
或许,以后在车上就能把恋爱谈了,把架吵了,拍完一个Vlog,写完一本书。
也许,还会诞生新的需求,新的用户场景,也会有产品经理推出新的创意产品。
真有那么一天,车内空间才是最大的卖点,和买房类似,有经济适用房,也有升级改善房,直接按照占地面积来定价。
是的,再极限一点,你可以长期睡在车上,它是移动的床,更是移动的房。
当自动驾驶统一了出行需求时,汽车品牌是否仍然具备品牌价值?
可能还会有,但微乎其微。
就像现在乘坐的飞机、火车,我们乘坐时更关注的是出发和到达时间,而不会专门关注是什么飞机型号,至于火车那就更简单了,只会看T、Z、K的区别,不会说专门要坐什么火车版本,因为没啥区别。
到时候,车企的最大竞争对手也将从汽车制造厂转向服务供应商,成为类似滴滴之类的出行公司,又因为手上就有硬件设备,还可以选择做出行公司的供应商。
对于个人而言,也可以看作微小的滴滴公司,买一辆车的诱惑,也将变成自己当“租车老板”,让车辆自己跑滴滴赚钱,从而实现“人在家中躺,车在路上跑”的快乐生活。
到时候,高端汽车,可能会成为少数富豪私人化、定制化的“巨大手办”,也成为真正烧钱的高消费。这一类带有豪华属性的汽车,品牌性也许会大大加强。
《营销管理》的作者菲利普·科特勒说:“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于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
就像动辄需要先花个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之后才能拥有LV鳄鱼皮购买资格一样,品牌卖的是溢价,是稀缺性,是独一无二的财富标签。
虽然现在经济下行,但是高端消费还呈上升趋势,据《2024胡润至尚优品—中国高净值人群品牌倾向报告》显示,中国高端消费市场规模达1.66万亿元,较上年微升。
要是真走到那一步,能活下来的汽车品牌收入将相当可观。
毕竟,汽车将重新回到“奢侈品”行列了。
科技的飞轮一直在转动,人们的认知、观念、习惯、文化、甚至精神世界都势必会发生改变,同时,也将重新刷洗着社会的结构脉络。
在这片长河中,也许会有一些扰乱,一些无法避免的破坏性。但是,更多“新质”创造力也会不断涌现。
没有什么一成不变、一锤定音,世界总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它在变,且一直上升着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