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笔者都很难认同特斯拉是一家汽车公司,因为在它之前,没有一家汽车公司能够通过OTA升级就让一辆车的百公里加速快上一秒。所以,与其说特斯拉是汽车公司,不如说它就是一家彻头彻底的科技公司。正因为不循规蹈矩,发展得格外迅速,可步子迈得太大,难免会出现问题。今年上半年,特斯拉经历了高光时刻,也成为了“不安全”的代名词。
2021年1月1日,当汽车媒体们放下手头的工作,享受新年第一个假期时,国产特斯拉Model Y上市,官方指导价33.99万-36.99万元,各大汽车网站和汽车自媒体争相报道,想要从它身上获取到可观的流量,而特斯拉的线下体验店更是人头攒动,一时间风头无两。而Model Y上市,让特斯拉也能够凭借着Model 3和Model Y合力冲击25万-40万元级新能源车市场。
当然,这套组合拳的杀伤力确实不小。首先,特斯拉Model Y在上市之后,短时间内订单量激增,导致特斯拉官网的订单页面瘫痪,其火爆程度不言而喻。在此之后,特斯拉Model Y 2月份销量成绩为4630辆,3月份销量直接破万,来到了10151辆。
与此同时,特斯拉Model 3也始终保持着不错的销量成绩,1月份和2月份的销量成绩均破万台,3月份更是直接收获了25327台的销量成绩。此时的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牢牢地控制着新能源车型销量月榜的亚军和季军。
就在大家都期盼特斯拉能够在4月份冲击销量新高之时,特斯拉Model 3和特斯拉Model Y的销量直接腰斩。首先是特斯拉Model Y,在经历了销量攀升之后,4月份仅收获了5407辆的销量成绩,而官方为此则解释说销量下滑是因为上海超级工厂Model Y生产线在4月份曾停产两周以升级产线设备。
其次是特斯拉Model 3,其4月销量直接跳水,仅有6264台,外界猜测这与特斯拉负面缠身有关。同时,在不少媒体发布的稿件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唱衰大过鼓励。
同时,对于特斯拉4月销量腰斩的情况,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则表示:“特斯拉4月份在华销量必然会出现下降,但这和车展维权事件的关联并不大,主要是由市场季度销售特征导致的。”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所提到的“市场季度销售特征”,简单来说就是4月份作为第二季度的首月,厂家处于订单和产量的调配期,按照以往的市场规律,通常交付量都会出现下降,而从4月份汽车零售量环比下降8.3%这项数据中也能够印证这一说法。当然,芯片短缺也成为销量下滑的原因之一,除了特斯拉之外,比亚迪汉EV、大众旗下的宝来和朗逸等热门车型也因为芯片短缺,销量有所下滑。所以,特斯拉的销量下滑不单单是受到负面的影响,产能调整和芯片短缺也成为影响销量的因素。
5月份销量出炉,属于无数“特粉”们的狂欢开始了。特斯拉Model 3在5月份收获了9208辆的销量成绩,而特斯拉Model Y则凭借着12728辆的单月销量成绩取得了销量新高。而6月份,特斯拉Model 3销量来到了16515辆,特斯拉Model Y的销量也保持在了一万台以上。此时“真香定律”再次上演,之前唱衰的声音也逐渐平息。
如果单从销量上来看,特斯拉Model Y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车型,上市半年累计销量就已突破4万辆,而特斯拉Model 3的累计销量更是来到84845辆,就算是被负面缠身,对于一众新能源产品而言,特斯拉Model 3还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对手。在负面事件的影响下,特斯拉还能有如此销量表现,仿佛特斯拉有着“免疫舆论伤害”的BUFF,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关注销量同时,也需要注意另外一项重要数据,就是新增订单量,特斯拉4月份的新增订单量超过18000个,而5月份则直接缩水到9800个左右。这对于特斯拉意味着什么?
在产线升级、产能分配完毕之后,特斯拉依靠完成遗留订单依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保持一个稳定的销量,但是新增订单锐减,则说明负面事件对于特斯拉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消费者对特斯拉的品牌信任度逐渐降低。并且,“缺芯”成为行业问题,特斯拉也跑不了,而以大众为例的传统车企开始布局纯电动产品,新能源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特斯拉已经不再是新能源市场中的“独一份儿”。
可就在特斯拉新增订单量锐减之时,一招骚操作又将特斯拉送上热搜。7月8日,特斯拉Model Y推出新车型,价格直接下探到28万元以内,官网订单页面再次崩溃,新增订单量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又为特斯拉Model Y续命,这让人不禁怀疑“说好的凉凉呢?怎么又真香了?”。
不出意外的话,特斯拉Model Y的销量从8月份开始,有极大的概率会迎来一波持续上涨。但是,7月份的销量却很有可能下降,因为更加便宜的新车型需要到8月份才能够开始交付,在新车上市之后,必然会影响现有车型的销量。
单从产品来看,国产特斯拉Model Y的出现,让特斯拉这条“鲶鱼”有升级为“鳄鱼”的潜力,两款拳头产品不断给“蔚小理”以及传统车企推出的新能源车型施加压力,市场热度也持续走高。但在这狂欢的背后,我们依旧不能忽视特斯拉的潜在危机。
首先,特斯拉之所以不会让人认为它是一个汽车公司,就是因为其在初期,相比于其他车企而言,技术领先并且拥有很强的前瞻性,早早地树立起了技术壁垒。作为一个变革者,特斯拉绝对拥有及格分,率先实现全车OTA升级、基于大量用户路跑获取到的自动驾驶数据以及高算力芯片等技术、信息、硬件加持,都让特斯拉在发展初期甚至是中期能够树立起足够高的技术壁垒。
但是随着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以及传统车企的转型,特斯拉的技术壁垒正在逐步瓦解。都说未来汽车不在乎马力,而是在乎算力,特斯拉144TOPS的算力放在当下确实可圈可点,可是国内像寒武纪一类的芯片公司已经披露了算力超2000TOPS的车规级芯片,而且像蔚来ET7所搭载的超算力平台Adam,已经能够将算力做到1016TOP。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过不了多久,特斯拉在算力方面的优势将会被弱化。
在智能辅助驾驶方面,特斯拉选择视觉主导方案,以目前的情况看来,还是走在行业前列。但以WAYMO为代表的激光雷达主导方案也在快速发展,如果能够解决制造成本过高的问题,那绝大车企都将会采用激光雷达作为智能辅助驾驶的主导方案,甚至在技术成熟之后,也能有实力与特斯拉一战。
最后,也是特斯拉目前面临的最为头疼的问题:产品问题凸显、车主维权以及特斯拉自己不作为导致品牌形象受损。也许从销量上看,特斯拉有“免疫舆论伤害”的BUFF,但千里之堤,也会溃于蚁穴。
特斯拉公司全球副总裁陶琳
而这个“蚁穴”或许就是特斯拉目前的公关策略。自从陶琳上台之后,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特斯拉的公关策略在进行转变。此前,特斯拉自燃事件不在少数,但是特斯拉总会采用“冷处理”的态度,并不是说这样的处理方式正确,可至少不会使得矛盾激化。自从“加速门”、“车展维权”开始,特斯拉的公关政策明显地从“冷处理”转变为“正面对刚”,陶琳甚至表示“需要加强消费者教育”。
从公关层面上看,这完全属于火上浇油的行为,同时特斯拉方面从始至终都展现出决不妥协的态度,就算是权威部门来调取相关资料,特斯拉方面都以“资料保密”为由,拒绝分享,并且始终都在强调是用户操作不当导致事故发生。
最终,特斯拉还是自己打了自己的脸。6月份,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召回包括国产Model 3、进口Model 3在内的车型,共计28万辆汽车(详情见上图)。
而召回原因却是由于车辆的主动巡航控制系统问题,易造成驾驶员在多种情况下误触右侧拨杆,导致主动巡航系统被误激活,使得车辆会主动提速,影响驾驶员的预期并导致车辆操控误判,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车辆发生碰撞,存在安全隐患。在召回之前,特斯拉方面一直甩锅给用户,但是这次召回就是对于产品设计缺陷的直接打击。所以,人在做天在看,如果是单纯的产品问题,有多种办法可以弥补,但是口碑一旦崩塌,则覆水难收。
“用户企业”成为当下车企的发展方向,但特斯拉在这方面却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拿“自来水”来形容特斯拉粉丝再适合不过。在拥有足够拥趸的情况下,特斯拉极强的前瞻性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继续为其优势加码,加上超充站的大面积布局,让特斯拉车主的充电效率远高于其他品牌纯电动车型的车主。
这一点,先别杠,前段时间笔者驾驶一台特斯拉车型亲身经历过,充电站数量可观,选择的地段也不错,只是一顿午饭的功夫,车辆的续航就从32公里变成332公里。虽然像蔚来有换电站,但是站点数量少,哪怕小鹏汽车在西藏偏远地区都有充电站,但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不占优势。所以,在用户运营和充电网络方面,特斯拉可以继续将壁垒加高,让自己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是面对这些优势,缺点也会被放大。负面频发,但无正确且有效的公关策略,说难听点就是傲慢。面对质疑,甩锅给消费者,最终旗下车型因为质量问题被要求召回。所以特斯拉方面真的需要沉下心来思考一件事:不能低估消费者的智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也许这一次敷衍了事,但是等到另一件事发生,那么此时需要面对的可就不是“对事不对人”这么简单了。
另外,对于相关信息保密可能并不会帮助特斯拉摆脱困境,反而会加强舆论对事情的无端揣测。或许,在此后发生类似的事情,开诚布公地将细节告知大众,减少舆论揣测,这对于特斯拉自身而言也是一种保护。至于结果如何,自会有权威机构来定夺。
特斯拉在销量上得意,在口碑上失意,虽然特斯拉Model Y推出价格更低的新车型,又为其带来了一波热度,但不免让人觉得是在“以价换市”,甚至又在“割韭菜”。同时,传统车企们纷纷加快转型步伐,大众推出了ID系列车型,通用也用第三代全球电动车平台启动了转型加速按钮,种种举措都在给特斯拉压力。所以,对于现阶段的特斯拉来说,修复破损的品牌形象是首要目标;而加强产品品质,则是让其在竞争愈发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中,能有更强竞争力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