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材质好坏,到底谁说了算?

人怕出名猪怕壮,理想最近被人盯上了。

2022年上半年,理想销量超过6万辆,位列造车新势力第三名;售价高达45.98万元的理想L9,上市仅72小时订单便突破3万辆。然而近日,理想L9的铸铁下摆臂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也引发了大家关于“铁和铝谁更高级”的讨论。

今天,我不帮理想“洗地”,也不想去论证铸铁和铝制下摆臂到底谁更高级。我只想和大家聊聊汽车圈的一些“怪事儿”,相信对大家选车会有启发。

如果单纯从材料成本来看,同体积的铸铝>铸铁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实中,底盘用料和新车销量并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有些被大家公认为用料厚道的车型,销量表现反而平平。

就拿30万级热门合资SUV来说,上一代丰田汉兰达直到产品末期都没什么优惠,照样月销近万台,而福特锐界动不动就优惠好几万,但是月销5000都费劲。如果把这两台车的后悬挂下摆臂拿出来,一边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钢制冲压件,一边是一整坨明晃晃的铸铝件,你说这上哪儿说理去?

不仅仅是锐界,福特全系车型的底盘用料在同级别都属上乘,但是销量表现大家都看到了。另外,我发现全新一代蒙迪欧已经悄悄把下摆臂材质从铸铝换成了钢制,这背后又有工程师的多少无奈?

再比如东风标致508L的整个后副车架都为铝合金材质,操控表现领先同级,但是销量呢?2021年全年连1万台都没卖到。反观丰田凯美瑞、本田雅阁、大众迈腾、帕萨特等热销车型,底盘用料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我猜想如果还有下一代508的话,标致应该也不会傻傻地去堆料了吧。

在这方面,别克就显得比较识时务。这一代君威将铝制下摆臂换成了铁质,还对底盘做了打孔处理,提升了整车的轻量化表现。而且它还将铁质下摆臂涂成了银色,估计也是出于防腐考虑。

“自古深情留不住”,在成本压力面前,用料厚道的车企必然越来越少,这是消费者自己选择的结果。当然,换个角度想,随着材料科学的提升,如果铁质能达到铝制一样的效果,也未尝不可。

如果理想L9只卖二三十万,我相信不会有人对它的下摆臂材质提出异议,大家吐槽它的下摆臂材质,更多的是间接吐槽它的“贵”。

作为“500万内最好的SUV”,大家对于理想L9有着500万级的期待,这点无可厚非。但是回归到45.98万元的现实售价,理想必然要在各种成本中进行取舍,而理想L9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用户最在意什么。

全车电吸门、电动/加热方向盘、3块15.7英寸3K屏幕、2颗8155芯片、全车电动座椅、全车座椅加热、前两排座椅通风、前两排电动腰托、车载冷暖冰箱,这些都要钱,也能直接提升家人的用车体验。相反,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会拿着理想L9去暴力驾驶,大家只是把它当作一台高级奶爸车,这时下摆臂材质的优先级在理想这里就没有那么高了。

大家吐槽理想L9的下摆臂材质,就和当初吐槽理想ONE的1.2T三缸增程器逻辑一样。30多万买一台1.2T三缸机,违背了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但是如果你换个角度想,30多万的绿牌大6座SUV,还要兼顾各种舒适和科技配置,在当时除了理想ONE你又能买到谁呢?

说得再直白一点,理想ONE和理想L9潜客的实际用车需求,和车评人眼中的“值不值”,本身就不在一个频道上。30多万在意发动机缸数,可以去买3.0T V6的坦克500;40多万在意底盘用料,可以去买豪华品牌中型SUV,但是它们给不了你绿牌、给不了你纯粹的奶爸属性。

其实在车圈里,车评人眼中不值得买的车,在现实中有些卖得还不错,这就不是单纯的产品力可以解释的,因为车评人和消费者所处的位置不同。

比如在没有新增2.0T发动机之前,奔驰GLB饱受诟病,车评人都觉得花30万买一台1.3T车型不值。但是现实中,奔驰GLB的月销量基本都能稳定在5000台以上,车主口碑还不错。在车主眼里,花30万的价格能买到奔驰大logo,内饰有双联屏、空间还不错、油耗也不高,这就够了。

如果真的对动力有要求,全系2.0T的凯迪拉克XT4还能省下好几万,为什么还是卖不过奔驰GLB?这就是车评人和消费者之间的认知差异。

再比如号称“公路闪电”的雷克萨斯ES200,绝大多数车评人都认为它不值30万,但是ES全系的平均月销量超过8000台,其中ES200占了大头。对于雷克萨斯ES200的车主来说,他们买的是品牌价值、内外饰设计、低养护成本、质量可靠性和车型保值率,百公里加速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一款看似不值得买的热销车型背后,都会有它打动消费者的点。如果你没发现这些点,只能说明你不是它的潜在客户。

当然,从理想L9的“悬架材质争议”中,我们能隐约感觉到车企造车方式的变化。过去在燃油车时代,传统大厂对三大件格外重视,也舍得在三大件上堆料,即使铸铁材质可能已经够用了,但是为了性能上的那一点点提升,他们会不惜代价换上铝合金材质。另外在悬架的可靠性方面,传统大厂也要严谨得多,这是多年造车积攒下来的经验。

但是在新能源时代,车企将越来越多的心思放在了智能化领域,想要通过超前的科技配置来提升用户体验,互联网思维占据了上风。不过车作为交通工具,与消费电子不同,对安全性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这方面国内的绝大多数造车新势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望造车新势力在做好用户体验的同时,能够把造车基本功打扎实,不要辜负消费者真金白银的期待和信任。因为再好用的车,它的本质还是一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