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的私家车,在农村到底什么水平?

“信息爆炸”有好有坏,虽然它能极大地开阔普通人的眼界,但同时它也能极大地扭曲普通人的认知。

正如在很多人心中,宝马3系、奔驰C级和奥迪A4L只能算是买菜车,就算是保时捷、迈巴赫、玛莎拉蒂这种,因为平时在网上见多了,倒也觉得稀松平常。直到过年回了趟农村,我才发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作为一个沪漂了四年没回过老家的汽车媒体人,我潜意识里认为20万是再平常不过的购车预算,毕竟我们的GDP每年都在涨,大家的日子应该是越来越红火的。

但是当我经历了七八个小时的堵车回到位于皖南的农村,本着职业习惯简单地打量着一路上看到的本地私家车后,我才发现原来20万以上的车真的不多见,而“20万”也成了一个无形的分水岭。

那么20万的私家车,在农村到底什么水平?

为此我找到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其中的数据表明,截至2020年底,我国无车家庭户数仍占比超过58.33%。而在剩下的41.67%有车家庭中,81.2%的家庭开的是20万以下的汽车。如果再将那些“豪车”较多的一二三线城市排除在外的话,农村里拥有20万以上私家车的家庭,绝对能排到前5%。

就拿我们村来说,除了在城里搞工程的能开保时捷卡宴、丰田埃尔法这种百万级豪车回来过年的,其他的基本也就大众帕萨特、丰田凯美瑞到头了。不过令我比较意外的是,领克、魏牌、比亚迪的新车倒是见了不少,有些车也能够到20万的门槛。相比之下,20万级的合资新车就很少见了。

所以就以我们这个不算富有但是也不算贫穷的皖南农村来说,20万的私家车撑撑门面绝对没问题。如果能开个BBA的34C,已经能称得上是成功人士。不知道各位的老家农村是什么情况?

我一直认为:20万的车基本该有的功能配置都有了,各方面都比较均衡,面子上也不算差。如果价格再往上走的话,更多的是为了买个车标。而如果价格往下走的话,空间、动力、配置、质量、品牌总归会有一两个方面有短板。

所以对于比较务实的农村人来说,改善型的私家车一般20万也就到头了,很多人可能第一辆是微面或者七八万的A级车,能换到20万的B级车或者紧凑型SUV,体验方面已经提升了不少。

而且很多人一辈子没开过几辆车,平时试驾的机会也很少,对于车辆的好坏没有太清晰的评价标准。所以那些空间大、配置高、动力强的自主品牌在农村地区卖得就是比合资品牌好得多。

另外,当车价来到30万以上时,一辆车每年的硬性支出就相当可观了。首先是折旧费,就算是再保值的30万级主流车型,平均一年贬值3万元轻轻松松;然后是保险费,就算一直不出险,平均一年也要5000元打底;最后是养护费,就算一年行驶1万公里,油费+保养也得大几千。最后算下来,一辆30万级的主流车型,一年要“亏”4万多。如果买的是不保值的车型,还要亏得更多。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这么算的话,相当于养一辆30万级的主流车型,就得占用2个家庭成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负担明显过重。

但是如果买的是20万级的主流车型,只要没买贵,算上折旧的话,平均一年3万内还是打得住的。

“20万买鸡头还是买凤尾?”,我相信这也是摆在很多农村朋友面前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要从产品和售后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产品,如果这个“凤尾”对你来说有很明显的硬伤,那就绝对不能考虑。比如宝马1系的空间很小,如果是家里的唯一一辆车还是算了吧。当然,凯迪拉克CT4同理。

其次是售后,如果方圆100公里都没有这个品牌的4S店,那我劝你还是悠着点,特别是那些比较冷门的豪华品牌车型,县城里的汽修店真的不一定会修,就算会修也不一定能立马拿到配件。比如捷豹XEL、英菲尼迪Q50L等等。

不过有一些20万出头的“凤尾”,我觉得咬咬牙加个几万块还是可以上的。比如奔驰GLB,哪怕是1.3T版本,其实动力还可以,油耗也不高。主要是它空间大,还有个奔驰大logo,在农村可以横着走。

再比如奥迪Q3,1.4T的EA211发动机和大众系列通用,是个汽修店都能修,而且配的是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比干式更稳一点。现在35TFSI的低配裸车差不多22万就能买到,我觉得还是挺香的。

那么最后问题来了,你觉得20万的私家车,在农村是个什么水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