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正在消磨用户的等待?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红海阶段”,包括“蔚小理”在内,众多新造车品牌均在快速洗牌。

进入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必有一场鏖战,还在襁褓期的小米汽车还有戏吗?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再次交出喜人“成绩单”。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国内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

再看渗透率,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的25.6%之多。

很明显,在一众新造车势力的技术革命下,新能源汽车已经从面向细分市场逐步向大众市场过渡,后期发展前景广阔。

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将目光转向这一领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热度。

正所谓“顺势而为”,国内消费类电子巨头小米公司,誓要追上这波新能源汽车大潮。

设计图都能流出,到底暴露了什么?

当很多人还在关注今年“蔚小理”新车规划的时候,小米汽车首款车型悄悄进入我们的视野。

这是之前的新闻了,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疑似小米首款车型MS11的设计效果图,随即被疯狂转发。

从图片来看,该车型或将定位于中级轿车,封闭式前脸设计与单个独立头灯的组合比较前卫,车身两侧翼子板也有疑似摄像头的预埋位。同时,从图片中也可以看到,位于车顶上方的凸起大概率是激光雷达。

MS11的尾部造型也较为运动,溜背式造型和贯穿式尾也是当下流行的趋势,轮毂造型则有蔚来ET5的样子。

从个人审美角度来看,MS11的外观设计并不算好看,甚至有一些廉价。

同时,有网友从相关渠道获得MS11车型外饰件的供应商采购图,图中多项是由北汽模塑代工生产。

对此次设计图曝光,小米集团公关总经理王化也在1月23日通过社交平台表示,“的确是二级供应商保密的设计文件泄密,会针对此次(泄密)事件进行严肃处理。”

王化也在社交平台肯定了“早期样品不是最终定稿,只是采用北汽模塑作为部分部件供应商,并非北汽代工。”

尘埃落定,我们更想讨论的是,小米造车的每一个动作,为什么都会被放在聚光灯下?

道理很简单,因为大家都在好奇,小米会造出一台怎样的车。但是,造车不是造手机,小米正在自己并不熟悉的“深海”里航行。

有人关注,当然是好事,比很多新势力的生存状态都要好。

以前是PPT造车瞎吆喝,现在是产品能造出来,却拉不到用户了,就算敲着破锣喊,好像也传不出去。

因为,新造车的“华容道”上,挤满了要过河的人。

但小米目前担忧的是,过度的关注,意味着泛滥成灾的意见正从四面八方涌入。

它的“生存平衡术”,不止对内,还要对外。而且,过早地被关注,每一条消息的“意外”释放,但凡不及预期,都会消耗用户可怜的耐心、好奇心。

类似的失望再来几次,只会像堤坝一样,拦起成堆的吐槽,但某一天决口,则会带来灭顶的反噬。

所以,我反而赞成小米之前的表态,“不再主动公布造车的进程”。其实,还应该再加一项,“也避免被动地露出造车信息”。

高墙之外,阻止不了舆论的猜测。但一切尚未定稿,高墙之内只有埋头苦干,避免被过度干扰。

所以,这次设计图曝光,应该就是意外,而非“营销试探”。小米严肃处罚涉密供应商,也算敲山震虎了。

雷军的野望,困于外界的期望?

去年10月19日,雷军在推特发文称,“我相信,当电动汽车行业成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换言之,我们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竞争将是残酷的。”

话的本意没错,只是这1000万辆,过于天方夜谭了。这似乎也说明了一点,雷军的野望,和外界的期望,是存在偏差的,包括销量、产品、价格。

从百年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来看,曾经存在过数以万计的汽车品牌,最终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只存活下来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汽车品牌。

而且,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人们的购买决策又非常慎重,新的品牌产品往往需要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突破重围。

人们一方面赞美于小米闯入造车赛道的勇气,一方面又不太认可,区区小米就能彻底颠覆大众、丰田。

而且,更早出道的造车新势力们,已经趟过了一条艰辛的成长之路,远未壮大,仍在拼命找寻差异化。

要么在服务体验上做到极致,例如蔚来;要么在产品定位上做到细分市场同级唯一,例如极氪和深蓝;要么就像问界品牌一样,通过华为广阔的渠道和认知,打开市场。

小米的产品差异化是什么?从种种信息来看,俨然锁定了下一轮技术高峰——自动驾驶。

在小米官网首页,赫然醒目的标语很是炸眼。“自动驾驶是智能电动汽车决胜的关键点”。

目前,小米在自动驾驶项目前期投入研发费用达33亿元,拥有一支超500人的研发团队,涵盖自动驾驶硬件、感知控制算法、高精地图等领域,内部还联合小米人工智能实验室、小爱团队、手机相机等部门。

然而,欲攀爬自动驾驶这座高峰,并非只有小米一个玩家。正视现实的话,小米在自动驾驶面前,还是一个“小学生”。

而且,从爆出的试验车谍照看,小米首款车型MS11将搭载激光雷达,也会有非常丰富的视觉、毫米波雷达传感器。仅这些配置堆在一起,就意味着小米MS11的价格低不了。

更不用说,MS11还有可能采用800V高压平台、260kW的电桥,以及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

注定了,小米汽车的实际售价,将远高于外界的期待值。

注:外界对小米汽车的价格期待

小米汽车不容易,既要绞尽脑汁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打造出更智能的汽车产品,还要谨慎地考究产品定价,直面外界的期待。

如果售价在20W以内,且不说成本能否覆盖到,就算真进入,也将面临比亚迪、埃安等传统车企的绞杀;定价在20-30W,特斯拉是一条难以逾越的横沟;而将价格定在30W以上,不知道还有多人能喊出那句话,“小米要造年轻人的第一台车”。

难,确实难。但如果不难,也轮不到小米“摘果子”了。

小米汽车,并未停止奔跑

依稀记得,2021年3月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宣布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彼时,市场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一方认为小米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继续延续性价比策略,通过高配低价获取更多年轻化细分市场,是在“做实事”。

另一方则认为,造车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且收益慢的抉择,不利于公司交出亮眼财报。同时,还有不少行业人士表示,小米造车是为资本市场而来,最终还是上市套现,风光离场,是在“玩资本”。

即使面对褒贬不一的舆论声音,小米汽车仍毅然开始了自己的汽车行业布局。

根据资料显示,小米汽车关联公司包括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9月,注册资本100亿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雷军,由Xiaomi EV Limited全资持股。

同年11月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0亿人民币,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持股,两家公司经营范围均包括新能源车整车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技术研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发;智能车载设备制造等。

到这里就可以看出,雷军的确是在用自己真金白银的投入,来回应外界的质疑声。

据天眼查APP显示,截至去年10月底,小米汽车已经累计申请专利数超280,其中80多条专利已经获得授权。多数为发明专利,如“车辆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可读存储介质、“车辆轨迹预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等专利。

目前,小米汽车总部基地的建设计划已经如火如荼。项目地位于北京经开区,一期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6月正式投产,二期项目计划在2024年3月开工,一二期工厂设计年产能可达30万辆。

至少,小米在奔跑,并未在骗人。

以创业的心态去看待问题,你会发现,扎扎实实做实事,并不容易。

有很多诱惑,很多捷径,会让你选择更速达的财富撷取之路。能坚持“实业抱负”者,寥寥也。

最后的感慨是,无论小米造车成功与否,都想为雷军喝一次彩。踏踏实实做事,并且好好做事,值得狠狠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