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禁燃”,送给中国的大礼

欧洲人办事,好像一直都不那么靠谱。早些年定下的2020年新能源车发展目标还没达成,就又提出了更严苛的2035年全面禁燃法案。

2月的斯特拉斯堡,在经过各代表的唇枪舌战之后,《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最终还是获得了欧洲议会的通过。

按照协议,到2030年所有在欧盟范围内上市的轿车和小货车,碳排放水平必须比2021年分别减少55%和50%,到2035年均减至零。

削减100%,意味着到2035年任何带有内燃机的新车在欧洲都不被允许销售,汽油车、柴油车、48V轻混、HEV、PHEV都不行。

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欧洲绿色协议”,希望能够在2050年前实现欧洲地区的“碳中和”。目的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加速汽车产业从燃油车向纯电动车转型便是路径之一。

2021年7月,欧盟委员会公布“Fit for 55”一揽子气候计划,承诺在2030年底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55%的目标,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2035年全面禁燃正是这一揽子计划中的一项。

2022年6月初,欧洲议会通过欧盟委员会提出的“2035年禁售燃油车”立法建议;同月底,欧盟27国环境部长达成共识,支持“到2035年实现汽车零碳排放”的目标。

根据欧盟立法流程,欧盟委员会提出法案,由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双重确认后便正式生效。目前,议会已表决通过,待理事会也通过后,2035全面禁燃就将奏效。

从大的方向来讲,欧洲汽车转型新能源的初衷是气候问题。从转型态度来说,全面禁燃的政策可谓激进,而蒸蒸日上的中国车企似乎也是促成者之一。

“我们需要快速制造更多的电动汽车。中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超过80款电动车型,我们必须跟进,不能把这个关键行业留给其他人”。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在欧洲议会上奋力呼吁。

欧盟范围内2035年禁售燃油车,虽然流程正在进行、阶段性成果也已取得,但过程很不顺利。因为,反对者的声音一直都此起彼伏,典型代表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

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曾明确表示,德国不会同意欧盟到2035年禁止在欧盟境内销售燃油车的计划。

法国汽车游说团体La Platforme Automobile也曾表明,禁令将对法国至少10万个就业机会造成直接威胁。

意大利交通部长Matteo Salvini认为,禁令没有经济、环境或社会意义,停止燃油车销售将对成千上万产业工人造成失业危机。

他们代表了欧盟内部对“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不同意见。最终,这些意见都体现在了刚结束的欧洲议会投票结果中,340票赞成、279票反对、21票弃权。

虽然改变不了结果,但确实争取来了一部分缓冲余地。在去年举行的卢森堡会议中,第121号修正案,即“法拉利修正案”被最终批准。

协议规定,欧盟允许轿车年产量小于1万辆或小货车年产量小于2.2万辆的车企在2035年前设定一个较低的碳排放减少目标。兰博基尼、迈凯伦、劳斯莱斯等品牌将获利。

令人意外的是,法拉利在2021年、2022年的销量分别达到11155辆和13221辆,并不在“法拉利修正案”的赦免范围之内。

上文中,意大利交通部长Matteo Salvini的观点其实只说了一半,除了对内的失业威胁之外,他还认为欧盟激进向电动汽车转型是一种“自杀行为”,而且更像是送给中国汽车业的一份“礼物”。

平心而论,他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预判称,随着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汽车议案的通过,将更利好国内自主品牌。

2022年,欧洲纯电动车销量为158万辆,同比增长29%。其中,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居欧洲纯电动车销量前两名,且与大众ID.4、菲亚特500e等欧洲车拉开不小的差距。

除特斯拉之外,中国新能源车也是欧洲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国内新能源车共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0%;除特斯拉之外也有41万辆,同比增长156%,其中有相当比例是销往欧洲的。

依托中国市场相对成熟的供应链和充分竞争的大环境,这些出口到欧洲的电动车展现出了更新的思维、更高的性价比。

也许正是基于此,才让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对中国汽车产生了顾忌。只是,这样的担忧与意大利交通部长Matteo Salvini的“送礼”言论其实截然相反。

通过法案禁售燃油车,除了碳中和的目标之外,也为了促进欧洲车企的电气化转型进程,维持其在新时代的影响力。

以欧盟委员会的角度看,禁售燃油车带来的就业危机要远小于发展电动车带来的正面刺激。

虽然唱反调的声音一直都在,但那些嗅觉灵敏、有危机意识的车企们,如大众、宝马、奔驰、沃尔沃等,都已经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欧盟全面禁燃,一定程度上是会加剧欧洲车企与中国车企在电动车领域的竞争,并不完全利于中国新能源车的出海。

二者对比,中国车企的优势是“时间差”,趁欧洲市场迅速扩大但欧洲车企尚在转型的间隙,利用产品优势直插其腹地,迅速扩大并占领市场。

但与此同时也需要客观承认,中国品牌在全球布局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增长的势头很强,但未来的路还很长。

相比中国车企的迟缓,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出海要更加迅速,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孚能科技及蜂巢能源等,都已先后宣布在欧洲建厂,时至今日已初具规模。

在激进政策的压迫下,不论主动被动,那些要转型的欧洲车企们,大都绕不过来自中国的动力电池。

对欧洲人来说,领先了上百年的内燃机技术被宣判“死刑”,任谁都会有意见的,或许木已成舟,但总是心意难平。12年后,欧盟的成员国还剩几个、法案的约束力还余几分,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