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铁龙降价刮起的优惠“飓风”席卷过神州大地之后。
“汽车滞销,帮帮我们”成了各位茶余饭后的谈资。
借着国内车市价格战的机会,笔者带大家从当前的特斯拉“鲶鱼”效应一直到70年代日系车大举进军美国市场来回溯下全球范围的车市价格战。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价格战本身是无奈为之。降价对于销量的提振虽然立竿见影,但是对车企以及其代表的产业链来说那真是贻害无穷。
打价格战的前提往往是降本,传统车企如果做到了降本,往往这部分或是成为利润,或是成为藏着掖着的优惠,消费者强势一点我就少赚点,消费者傻一点我就多赚点。
然而特斯拉的造车成本下降之后,很快会反映到终端指导价上去,这就有点不按常理出牌了,也打得传统车企一个措手不及。
国内的特斯拉Model 3从32万到23万,一款30万级的热销车型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终端指导价可以下降近10万,放在以前梦都不带这么做的。
特斯拉作为一个车企,其与传统车企的区别确实太大,不夸张地说它已经是未来车企整体形象和运作模式的典范。
特斯拉Model 3作为新能源车标杆,每一次调价都会让一众以它为竞品的车型们忐忑不安,Model 3一降价,不少车型为了保持竞争力也会跟着降价。这点不仅发生在我们国内,就连更加成熟的美国市场也不能免俗。
特斯拉在北美市场同样也是价格“鲶鱼”,今年Model 3的价格下调之后,福特电马Mustang Mach-E也跟着下调了售价,降幅达到了5900美元,与国内的4万元差不多。
不过美国市场价格战的烈度相对来说不高,其它不少车企也还在观望当中。
但是俗话说得好: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要想车型有足够的竞争力,有趣的灵魂(优秀的机械素质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才是最本质、最能打动消费者的东西。
特斯拉Model 3得益于其核心竞争力极强,几乎无人能敌,调价向来是自己说了算,而不是看别人的脸色。并且即使是降价也能保证行业领先的毛利率,但是其它车企们降价那可能就意味着割肉了。
笔者希望有朝一日自主品牌走向全球之后也能有这个底气,而不是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老看别人的脸色来卖车。
这事儿大家都还历历在目,其冲击是全方位的,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在这场席卷全人类的浩劫中能独善其身,汽车行业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那几个月多地的汽车销量数据惨不忍睹。
从图表的数据可以看出:人们的购车意愿普遍降低了。而全球各地经销商为了尽可能多卖一台车,除了降价给优惠外别无他法,昨天你降1000,今天我降2000,明天他降3000,价格战不就打起来了。
不过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在特殊时期即使有诱人的优惠,消费者往往也勒紧自己的钱包,所以说其对销量的促进作用比较有限。
在那个没有线下活动的时期,直播拉流、VR看车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当然也有不少朋友不单单是为了看车才刷直播的。
当然了,2020-2022的三年困难时期,国内车市不仅没有大打价格战,反而因为缺芯导致整体优惠缩水了一波,这是很多人未曾料到的。
虽然08年的金融危机已然离我们远去,不过近三年来的经济形势也常常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回望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全球车市,那怎一个“惨”字了得。
SALE有促销之意
当时的美国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油价的飙升,即使在获得了政府的贷款以及补助之后大打价格战,也未能很好地对抗日系车的冲击。
毕竟大皮卡和大SUV哪儿有日系车省油,兜里没钱的消费者再喜欢大皮卡,也会受现实所迫选择一辆更经济的日系车。
欧洲车企当时则经历了价格战、大裁员、去库存、缓推新以及放大假的艰难时期,碍于篇幅就不给大家细讲了。
由于二战的影响,美国民众对于日本产品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虽然日本进口车50/60年代就开始进入美国市场,但真正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还是得到70年代,可以说日本车企进军美国本土的70年代,真的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加油站没油,地主家也没余粮啦
天时:1973和1979年的石油危机,阿拉伯国家由于美国支持以色列打阿以战争而大幅减产石油,大洋彼岸的美国就迎来了用油荒。这时候燃油经济性高的日本小车从美国人眼中的“罐头小车”一下就成了美国人民的心头好。
1970年代美国空气是很糟糕的,左牌:小心你吸入的每一口空气,右牌:要么解决污染,要么你就是污染的一部分(玩了Solution和Pollution的押韵梗)
地利:1970年美国政府通过了Clean Air Act空气健康法案,跟大家现在熟知的环保法案本质是一样的,这给当时在美国大行其道的大排量且低燃油经济性的车亮了红灯。
1971 Ford Pinto
人和:同时期的美国本土企业的产品可以说是烂到姥姥家了。各类车型问题千奇百怪,车型包括但不限于1970雪佛兰Vega(喜提Car and Driver人车志所评有史以来最烂车型之一)、1971福特Pinto(这货也喜提上述殊荣)、1974道奇Charger;各种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生锈、发动机故障、环保法规带来的马力大腰斩。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系车,美国本土车商打响了旷日持久的价格战的第一枪,至于奏效没有,看看上图1970年代往后日系车对应的彩色线条走势有多亮眼,再看看日系车如今在美国市场卖得多好,你说奏效没?
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肯定是乐意于薅羊毛,恨不得把羊给薅秃了。
不过对于车企们来说,定价背后牵扯的不光光是产品和品牌,还有与车企挂钩的上下游千千万万企业,车企一打价格战,上下游企业往往会哀嚎遍野:降本让利是小事,亏本保单是常态,关门放假很无奈。
优惠虽好,但是产业链的健康更重要,毕竟产业链的背后是一个个普普通通、勤勤恳恳的搬砖人。
彩蛋:文章里有一张ChatGPT画的图,不知大家发现否,下期笔者让ChatGPT给大家画车,大家来评评它画得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