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G6,一剑封喉

昨晚是个平安夜,小鹏G6上市,没出什么幺蛾子。

终于洗刷了“负面体质”,小鹏G6的这波“价格血拼”,也狠狠砸出了流量水花。

小鹏G6,共推出5款新车。其中,MAX版本有3款,就是智能驾驶拉满的版本;Pro版本有2款,简化智驾,进一步拉低拥车门槛。

整个售价区间为20.99万-27.69万元。与之前的预售价格(22.5万元起)比,起售那条线(20.99万元),直接往下砍了1.5万元。

价格不再是短板,小鹏G6更有了“单骑救主”的底气,“封喉一剑”这招式,算是练成了吗?

“毕其功于一役”,扶摇架构对小鹏汽车而言,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造房子的人知道,地基很重要;造车的人也知道,架构很重要。架构,总能决定一些根儿上的东西。

而且,从零开始造出一个新架构,也是“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了。

在小鹏汽车的官方陈述中,这个架构至少花了5年时间,投入超百亿。

目前看,结果是喜人的。

扶摇架构最重要的标签是,它融合了诸多造车新技术。

我们持续在做一个系列视频《技术湃》,会将相当先进的汽车技术分享给粉丝朋友们。

这次来到小鹏G6上市现场,听着何小鹏对扶摇架构的介绍,更是感触良多。

小鹏G6是一个“完整体”,在20万级别,武装了800V、碳化硅、一体式压铸、电池底盘一体化等新技术,仅“堆”在这里,就已经难得了。

从对这个架构的打磨看,小鹏确实在循着特斯拉的脚步前进,两者太像了。话说回来,既然特斯拉已经趟出了一条成功路,把一个参考答案摆在那里,为什么不拾取呢?

小鹏G6,是这个架构的“起步车型”,被称之为“转折点”也未尝不可。

终究,等待还是有价值的,诸如,一体式压铸、电池底盘一体化,将对生产节拍、造车效率、产品成本、车型轻量化等,均有较为明显的优化。

那么,对用户会有什么好处?

体验升级的,至少有2点:

1、800V确实让充电变得更快了。很多朋友可能还陷于一个误区,觉得只有800V的充电桩才能体验到充电够快,但实际上,即使在普通的充电桩上,800V的车型也会充电更快,功率基本可以拉满。我们写过专门的科普文章解释了这件事;

2、电耗会得到优化。何小鹏在现场列举了挪威“乘联会”的对比测试结果,小鹏车型的电耗确实更优秀些。周围不少小鹏车主,统一的反馈是,小鹏确实省电,并非“快乐表”。在小鹏G6上,一体式压铸、电池底盘一体化,对轻量化更有帮助,再通过一系列能量管理,这款车的能耗,应该有更大的惊喜。

或许,更像特斯拉的小鹏,会往前走得更坚定些,而新架构的收益,时间会证明一切。

这次上市的主题是“智驾,就该自由”,可见,小鹏官方对G6的期待,更多地倾向于智驾。

甚至,他们认为,智驾才是下一轮竞争的杀手锏。

但很显然,智驾很“卷”。理想作为“友商”,提前开了场Ai发布会,城区智驾也是重要内容。无论官方层面是否承认,理想这一手,绝对有抢先首发、提前拦截小鹏的“意思”。

下半年,诸多车企要决战城区智驾了,而且,多数宣称将采用无图方案。

绕来绕去,大家似乎又达成了统一意见,车路协同放一放,单车智能先落地,而且,特斯拉的方案又成了参考答案。至少,特斯拉从来没用过高精地图。

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上,是有一席之地的。

2019年,小鹏推出了融合视觉感知的自动泊车;

2020年,小鹏在行业里,首批推出了融合高精地图的高速NGP;

2022年,量产城市NGP智能辅助驾驶,以及VPA停车场记忆泊车;

2023年,也就是今年,他们会把城市NGP覆盖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下半年会继续扩大到50城,而明年会增加到200城。

即使很近了,下半年的决战日要到来了,但很多人看到城区智能驾驶,仍然觉得“饼味十足”。

这很正常,不论从官方释放的智驾DEMO,还是已经有早鸟用户(并不限于小鹏用户)体验到了城区智能驾驶,当前城市智能驾驶的水平,仍像一个怯生生的新手司机。

有位试驾过某品牌城区智驾的朋友,他的话总结得挺好,“目前的城区智驾,需要驾驶员主动去摸索这套系统的能力上限。在有些情况下,其实不干预,这款车也能顺利通过;但由于与老司机的判断有些出入,且会让人觉得它失效了,有心理压力,于是,驾驶员会主动接管。但如果人和系统磨合了好多天,这种情况有可能避免,因为人知道了它的上限。但换一个司机,还会重新摸索。”

但是,我们仍然看到了城区智驾落地的曙光。因为,前两年还停留在概念展示、空喊口号上,今年已经真的要发誓决战了。

这就是曙光啊,哪怕只是往前迈了几步路。

从高精地图到无图,有很多困难要克服,这个都知道,也在等实际的体验效果。

小鹏汽车还透露了另一重信息,他们将来也会推进成本更低的“纯视觉方案”进城。也就是说,终有一天,用户有可能在无激光雷达的Pro版本上,同样体验到城区智驾。

再拉回更近的现实,和很多业内朋友聊过,他们至少达成了一个共识,城区智能驾驶,最有可能快速实现的,就是固定路线的通勤智驾。

其实,在小鹏G6的发布会上,也提到了类似的概念。他们称作“AI代驾”,小鹏汽车可以根据用户习惯,个性化定制智能驾驶路线。主要为了覆盖用户的高频用车场景,比如上下班通勤,还补充了一句,被训练好的路线可以共享。

通勤,这个高频场景,实现难度没那么大,又很容易让人有感知,那么,用户接纳起来显然更容易。

当然,即使智能驾驶开始“进城”,但仍是一二线城市很少一部分人可以体验到的。“普及”二字,其修远兮。

以智能,先打动“大城市用户”;凭性价比,再尝试打动“小镇用户”。小鹏汽车的宏图,也只能慢慢拓展。

卷,确实是小鹏G6公布价格之后,多数人的共识。

昨天下午,我们在社交平台上,也做了一波价格预测,20.99万起,基本算是猜中了。

小鹏G6这波“价格血拼”,至少避免了当年G9的折戟。

有人说,小鹏是不是根本不在意毛利率了。相比于毛利率,现金流显然更重要,小鹏G6需要快速冲量,首先把现金流维持住。

从长期主义看,扶摇架构具备一体式压铸、车身电池一体化技术,具备大幅降本的潜质,但前提是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化。

这和特斯拉当初的成长路线很像,一路亏损,但当销量暴起后,就能在一个季度瞬间扭亏为盈了。

而且,小鹏G6这波价格阶梯,也是好好设计过的。

Max版本布置了3款,从他们的后台数据看,每周开启智能驾驶的用户比例远超90%;Pro版本布置了2款,也为了一线城市以外的用户考虑,如果体验不到智能驾驶的“饼”,不如让价格更有惊喜。

另外,同续航中,Max版本和Pro版本的价差也没变,仍是2万元。

果然,在精简了SKU后,小鹏G6的定价也会更有章法了。

首战即决战。

这就是当前新能源市场的真实写照。太卷了,市场几乎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从时间维度上看,新能源车价格走低,越发亲民,理应是行业趋势。小鹏G6就像点燃了一把火,先把20万-25万元的市场照得通红,合资、自主、新势力的电动车都在这里“会战”。

这个“金三角”地带,再一次被搅乱了。后入局者,且听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