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价,到底应该由什么决定?

一纸《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差点成为今年汽车圈最离谱的事。

中汽协原本想敦促车企不乱打价格战,但是却因违反《反垄断法》而紧急删除相关条款。

虽然该承诺书草草收场,但是也不禁让人想问:汽车价格真的能被协议、承诺书约束吗?

答案肯定是否,不然也不会出现特斯拉在签字的第二天就通过“引荐奖励升级”来变相降价。

那么一辆车的定价到底与什么有关?加价、优惠、一口价究竟由什么决定?

在汽车市场中,埃尔法、威尔法等车型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虽然常年加价,但是热度仍然不减。

加价车最根本的逻辑是供不应求,此时用户需要付出更多成本来获得同样的产品。

一方面有厂商故意制造稀缺性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饥饿营销”

以埃尔法为例,由于并没有国产,全靠进口的情况下就只能依靠丰田总部供给。

中国进口的埃尔法由日本工厂生产。从日本本土销量数据看,2021年埃尔法在日本售出9.5万余辆,2022年售出6万余辆,当年埃尔法在华销量不足2万辆。

其实这能变相证明并不是产能不足导致埃尔法供不应求,而是其在华销量被丰田牢牢控制

不过据丰田章男回应,加价部分的价格是消费者支付给经销商的,丰田和这部分价格并没有关系,丰田并不会分这笔钱。

究竟是“甩锅”还是事实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丰田对经销商的加价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采取纵容的态度是肉眼可见的。

其实很好理解,埃尔法越加价就越能显示消费者对丰田的追捧,可以以此来提高品牌的“咖位”。

另一方面则是产能的确不足。以上一代汉兰达为例,由于2.0T发动机国内配额不足,导致广汽丰田每月只能生产8000余辆,而市场需求能够达到1万台左右,供不应求后自然就催生出加价行为。

最后一方面则是经销商被厂商配车政策裹挟

比如曾经一车难求的奥迪Q5,据内部人士透露,当年经销商要想拿到10台Q5,就必须同时拿5台A1。不过奥迪A1并不好卖,经销商为了不压库存只能亏本销售。

丰田对于埃尔法也采用了类似的配车制度,厂家会根据车型的热销情况给出不同的配车制度,比如一台埃尔法要搭配若干台广汽丰田iA5。

这样一来,经销商为了保持盈利,就可能需要采取在热销车型上加价来补贴低价出售的冷门车型。

当然,不排除部分经销商为了谋取更多利润而选择加价。

不过,我国的消费者逐渐不吃加价车这一套了,包括埃尔法在内的多款车型加价幅度都有明显降低。

与“加价车”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常年优惠的车型,如上汽通用旗下的车型。

如果说加价车是以销定产,那么上汽通用为代表的车企则是以产定销。

这类车企通常追求规模化效应,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增大产能来获得更低的零部件价格和提高生产效率,在降低单车成本后,最终实现薄利多销的目的

当然,并非所有车企都能实现规模化效应。

得益于品牌知名度、产能容量、资金储备和供应链等优势,上汽通用有能力实现较大的规模化效应,而这正是造车新势力所望尘莫及的。当然,并不是产能和实际产量越大越好,两者需要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如果产量较大,而市场需求跟不上,那么就会造成压库风险。所以上汽通用会通过终端优惠的方式刺激市场,以此提高销量。

从上汽集团公布的2022年产销快报来看,上汽通用基本能够实现产销平衡,当然这背后是终端大幅优惠的结果。

随着新能源车的兴起,造车新势力之间流行起了一口价模式。

该种模式下,消费者通过手机APP下单,只能按照官方价购买,车辆价格就能实现全国统一。

除厂家统一优惠外,该种模式下终端几乎没有任何优惠,所以价格也就更透明。

在销售渠道上,各路新势力却有所不同。蔚来、理想和特斯拉都是采用直营模式,而小鹏则是采用直营和授权经销商加盟的混合模式。

不过,除特斯拉和蔚来外,其余新势力的一口价却时常变动,但是这和是否直营的关系可能并不大,或许和业绩压力有关。

目前理想汽车单月销量破3万辆,销量走高自然有底气一口价到底。但是此前理想ONE为了追求销量也就并非一口价,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优惠政策。

小鹏汽车目前有多家经销商表示店内有现金优惠,其中2022款小鹏P7的终端优惠最高可达5、6万元之多。

于是现在“新势力一口价”的实际情况是:卖得不好的可以谈,卖得好的谈不了

这么来看,新势力特意去设定价格门槛没有太大的意义。

随着电动化转型,传统厂商的定价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以合资车品牌为例,以前合资车型的定价以成本定价逻辑主导,成本加上利润率算出来的价格就是一辆车最终的定价。

但是现在合资品牌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三电系统等在内的核心零部件基本需要采购,成本上就缺少了控制权,所以不能再用成本定价这套逻辑。

因此,汽车的定价逻辑转变为市场定价。

在市场定价中,价格的变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竞争力度等决定,不再是企业可以主观设定的。

以至于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车企在给电动车定价时,宁愿利润低一些甚至不赚钱都要压低价格来谋求更多的市场份额,比如别克的E5和E4。

车价的决定因素众多,供需情况、企业战略、销售模式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售价。

不过价格并非是购车决策的唯一影响因素,质量、配置都在消费者的考虑范围内。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不会因为价格的高低而盲目买车,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