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求生、多线合作,大众ID又绷不住了?

“因为降价,客人多了。”

不久前,我的车因为事故进站维修,与当时的销售偶尔聊起,他说道:“现在,哪怕是工作日的白天,也有很多客人来看车,卖得还可以。”

事实上,自从7月起,上汽大众推出针对ID.3的“限时优惠”后,当月就收获了超1万张订单。

在尝到”价格战“甜头后的大众,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继续惦记着”降价“这一手。

看着对面上汽大众凭借着ID.3的降价名利双收后,一汽-大众也坐不住了。

就在9月4日,一汽-大众宣布推出基于ID.4 CROZZ的“ID.纯享限量版”车型,并将原本19.39万元的起售价,拉低至14.59万元,降幅达到4.8万元。

同时,ID.6 CROZZ同样也推出了相应的价格优惠,限时成交价仅21.39万元起。

在一汽-大众宣布官降的一周后,上汽大众同样带来了自己的优惠政策,ID.4 X 2023升级款的限时成交价为16.28万元起。ID.6 X 2023升级款的限时成交价为20.99万元起。

诸上两款车的降幅分别为3.3万与5万元。

除了此前连续两月订单破万的ID.3后,有消息称,“限量降价“的3000辆ID.4 CROZZ已经被抢光。

照这形势,一汽-大众肯定不会回调价格,ID.4 CROZZ 还可以继续抢客。

有一说一,降价策略,确实对单一车型的销量有拉动作用,对同一品牌其他车型也有一定的引流作用。

当然,大众这样的“双标“对待,让不少德国用户感到了不爽。

此前,有媒体进行过相关比较,ID.4德国售价42635欧元(33.3万人民币),折算下来比中国市场贵了接近一倍。ID.3在德国售价3.99万元欧元起(约合人民币31.48万元),中国用户花一半的钱就可以喜提爱车。

相信这一次 ID.4 CROZZ与ID.4 X的先后官降,也会引来一波”拉仇恨”。

当然,降价这个事情对于任何一个关心大众的人来说,早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早在ID.车型国产上市之初,就有过供应商半价提车的传闻。

近两年里,南北大众原本希望通过直营模式来维护价格体系的初衷也未能奏效,营销体系的混乱以及4S店买车心切,让ID.车型的价格已经产生了不少松动。

转眼再看短视频平台上,一些二手车商也来“火上浇油“,大量二手准新的ID.4 X、ID.4 CROZZ流入市场,也让不少消费者对购买新车产生了一定的犹豫。

较高的产品定价+较差的产品认可,燃油车实难扩张,新能源举步维艰,让大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19.8%下滑至15.1%。

而随着新能源市场的渗透率不断增加,大众再不拼命,份额还会继续下滑。

当然,这一点大众也心知肚明。

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在今年6月22日的投资者大会上,宣布在中国市场的最新目标,国际品牌第一,全市场第三。

与此同时,也正因为中国市场表现乏力,大众集团将其2023年全球销量目标从950万辆下调至900万-950万辆。

中国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大众在此“摔跟头”,也透露着一个明显的信号:大众的新能源之路,走得并不晚,但走得却很难。

今年以来,跨国车企的全球CEO或多或少都来了一波中国游。但相比之下,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来往中国的次数就显得频繁很多。

其中原因,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大众的急迫,同时,大众也寄希望于寻求中国本土企业的援手。

用大众的话来说,中国是大众汽车的“健身中心”,这个市场每天都会有新事物、新发展。

过去的大众是德国发展并在中国本土化,而现在,则需要通过在中国建立更多的本土研发资源,特别是软件方面的资源,推动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翻译一下:此前推出的ID.系列,已经被证明是失败了。没办法了,快救救我!

所以,最近的降价,更像是断臂求生的一种举措。

在大众“有所觉悟”之后,通过重金“押注”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希望能救自己于“水火”:

· 去年,大众宣布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且大众投入24亿欧元,持有合资公司60%股份;

· 今年4月,大众成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用于电动化和自动化的研究;

· 今年6月,大众旗下充电公司开迈斯引入一汽-大众作为新股东;

· 今年7月,大众向小鹏增资约7亿美元,双方将基于小鹏G9车辆平台共同研发两款车型,计划在2026年投向市场;

· 随后,又有媒体曝光出了大众和零跑的合作,称其技术可能用于捷达品牌。

9月11日,有报道称,地平线将从内部软件算法团队抽调上百人”支援“与大众汽车成立的合资公司,而随着人员调入,合资公司规模有望达到300人左右。

根据此前约定,大众CARIAD将任命合资公司CEO,地平线任命CTO。

据了解,地平线已经派出创始元老、CTO黄畅加入合资公司,规划的业务范围包括L2级辅助驾驶、高速领航辅助驾驶、自动泊车等功能。

但有消息表示,陆续推出重磅举措,以期自家产品能追上中国新能源市场平均水平的大众,到目前为止与国内厂商的合作,将仅限于中国本土的产品,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国特供。

虽说中国特供并不等于品质差,此前的朗逸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但与朗逸不同的是,朗逸虽然都是中国团队研发,但整体研发方向还是在大众手上。

但未来,大众联合小鹏或零跑(潜在)开发的产品,或将彻底抛开大众现有的平台与技术。至于大众引以为傲的管理体系会不会被继续延续到这些产品上,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产品很难再有大众的“德味灵魂”。绕了这么久,解决大众在中国困境的,真的只有本土的”解药“了?

打破销量瓶颈,降价促销无疑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但或许也是一个危险的方式。毕竟,杀鸡取卵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

想要在血雨腥风的中国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并站稳脚跟。大众另外在做的,就是”买买买“,想要在短时间里寻求突破。

时代变了,它抛弃你的时候,不会提前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