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已成共识 | 回眸2023

抱团,成为今年车圈的关键词。

华为与“四界”,大众与小鹏,宝马与奔驰,这一年,不管是自主品牌还是跨国车企,都开始化干戈为玉帛

车企间的关系微妙了起来,“亦敌亦友”与“合作共赢”成为新写照。

在稍早前的新能源市场中,由于各项技术都还处于发展前期,竞争并不激烈,所以大家基本都是单打独斗。

而今年以来,随着各家转型步入深水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再加之技术路线基本确定,如果想要拓展新赛道,似乎只有合作才是最优解。

比如,换电合作集中爆发。近期,多家车企与蔚来签订换电业务合作协议,包括长安与吉利,并且李斌还表示,后续还会与几家车企合作。

不管是长安还是吉利,都是头部车企的代表,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自主品牌与新势力合作之后将成为新趋势?

再比如,华为系的“朋友圈”扩大

目前,问界已在新能源SUV市场站稳一席之地,智界S7也已上市,并且华为与江淮、北汽合作车型的相关信息也已陆续被爆出,看来离正式上市也不远了。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华为还与长安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拟成立新公司。目前余承东称,华为除了邀请“四界”入股外,还希望中国一汽集团加入,抱团规模越来越大。

那么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在华为的影响下,新公司或许会影响车企的造车方式,后续会有更多的自主品牌选择与华为这类供应商合作。

此外,星纪魅族也开始效仿华为的供应商模式,将打造“无界智行”开放平台,同样为车企智能座舱赋能。目前看来,该平台将接入吉利集团下的各品牌,比如极氪、领克等。因此,我认为,吉利大概率不会加入华为与长安合作的新公司。

所以,未来市场中仍会存在良性竞争,暂且不用担心会被一家垄断。

与此同时,车圈的合作还体现在电池上,比如有媒体爆料称,哪吒的新款中型SUV(或为哪吒L)将搭载比亚迪旗下的弗迪动力电池。

总的来看,自主车企选择强强联合,新势力、传统车企之间开始尝试以往未有过的合作模式。随着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弯道超车,势必要出海。我认为,现在各方的友好合作,也有利于为之后共同打开海外市场奠定基础。

“反向合资”,亦是今年的关键词。

比如,各大跨国车企开始牵手自主品牌。7月26日,大众宣布与小鹏达成技术框架协议;7月27日,上汽宣布已与奥迪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10月26日,零跑和Stellantis集团官宣成为全球战略伙伴。

不过,即使都是与自主品牌合作,跨国车企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前两者的合作重点落在研发并推出适应中国市场的车型。不难理解,因为中国市场有着强大的规模和本土供应链优势。

而零跑和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重点落在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发力海外市场。据悉,双方在该合资公司的持股比例为51:49,负责在中国、欧洲及全球其他地方的销量。

目前,自主车企已实现技术变现,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跨国大厂牵手国产品牌。

此外,明年跨国大厂与自主车企共同推出新的子品牌或许也会成为一个趋势。比如奔驰与吉利推出的smart品牌在新能源市场表现尚可,可能也会吸引其他车企跟进。

11月30日,奔驰中国与华晨宝马宣布签署合作协议,旨在共同运营超充网络,堪称昔日劲敌“握手言和”。

两者的合作可以算作被逼无奈,从今年前三季度的销量看,宝马和奔驰分别在华销售60.28万辆和57.87万辆,不过同比增长率仅为1.7%和3%,足以见得市场份额已被大量蚕食。

并且随着自主品牌产品力的提升,有不少声音质疑:两者靠“卖标”赚钱。所以,目前宝马、奔驰在华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从技术路线来看,两者在补能上都以高压快充为主,再加上超充网络是一项成本高、回报慢的投资,因此相比无脑竞争,合作共赢才是理性选择。

因此,这次双方将以50:50的比例在中国成立专门运营超级充电网络的合资公司,在情理之中。

据悉,至2026年底,该合资公司计划在中国建设至少1000座超级充电站,约7000根超充桩,并覆盖至全国。

值得注意的是,合资公司的充电网络将向公众开放。但是宝马集团与奔驰集团的客户可享受专属尊享服务,如即插即充、线上预约等无缝数字化充电体验。我认为此举也有利于重塑宝马、奔驰的品牌力。

在海外市场,跨国车企们也开启合作潮。

比如今年7月,通用、Stellantis、现代、起亚、本田、宝马以及奔驰7家跨国车企宣布,它们将成立一家充电合资公司组成北美充电联盟。

再比如今年10月,本田、通用及通用旗下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宣布将成立合资企业,预计将于2026年初在日本推出无人驾驶乘车服务。

单打独斗似乎已经不适合当前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合作共赢成为车企们的共识。

连宝马和奔驰都开始握手言和,传统大厂都开始“依靠”新势力,那么未来还有什么是看不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