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神盾短刀电池,会是更优的解决方案?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最昂贵的零部件之一。

向来占据供应体系最高点的主机厂们本不屑去竞争,但2022年的一场电池寒冬打破了这一切。

碳酸锂价格从28万元/吨飞涨到了60万元/吨。动力电池厂商话语权逐渐力压主机厂,甚至传出来车企老总说都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的话。

那年也成了主机厂开启自研动力电池的元年,不少车企为了控制成本和保证供应链安全纷纷加入战斗。

如今大浪退去,又有几家真正造出了好电池呢?

不久前,吉利发布了首款自研自产的第一块电池——神盾短刀电池。

打出了“长刀不是最优解,短刀才是新一代”的口号。

一瞬间,短刀与长刀的讨论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与短刀所对应的自然就是长刀,但无论长刀还是短刀都属于刀片式动力电池,近些年各家的发展路径恰恰也证明了刀片式电池的大方向没错。

本次吉利的神盾短刀电池在安全性、循环寿命、快充能力和低温放电表现等方面实现了很多技术突破。

相比目前主流的长刀电池长度为960mm、宽度为16.35mm、电芯能量密度为140Wh/kg,神盾短刀电池的电池长度仅为580mm,电芯厚度18.2mm,能量密度更是拉高到192Wh/kg。

我们都知道电池的本质就是带正电的锂离子在正负两极之间来回传输。

而在长刀电池里,锂离子在正负两极转移路径过长,会造成电池的内阻过大,热量也会更大,由此带来更多的动力衰减,对电动车的续航更是致命打击。

首先,就是这款电池采用CTB构型,整个电池包采用结构强度更高的田字格框架,再加上底部组合成“三明治”结构,这使得单包防护更加安全。

这和比亚迪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大致相同,对于体积利用率和能量密度都有了不小的提升。

其次,吉利还采用了8颗钢针的针刺实验,再加上海水浸泡、高温炙烤、刮底碰撞,多方位跌落等6大电池测试。

电池的表现很稳定,不起火、不冒烟、不爆炸,在安全上做的比正常标准还要高。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电芯内采用的湿法双涂层隔膜。吉利中央研究院院长形容它:“相当于把一个单层的干纸巾变成一个双层的湿纸巾”。

简单来说就是柔韧度更强不易被撕裂,而且还能有效的抑制热失控。

另外,在神盾短刀电池上还采用了一种管径更细,长度更长的碳纳米管的技术,这一操作,解决了长刀的高内阻问题,大幅提升了快充性能。

相当于为离子的传输修建了一条快速通道,并在电解液中加入了成膜阻抗更低的添加剂,使锂离子更容易进入负极,同时对整个材料体系进行升级。

这款神盾短刀电池生产自建湖耀宁新能源科技公司,是由原吉利零部件事业发展中心而来,自2020年成立以来累计投资102亿元,而且还在不断扩大电池产能。

总而言之,就是这款电池拥有更短、更紧凑的尺寸,更低的内阻。

不仅可以实现整包布置的高灵活性,适用更广泛的车型上,而且能量损失也会更少,安全性和充电速度也会大幅度提升。

但细说短刀,这并不是吉利的第一款。

在去年,伴随着极氪007的发布就推出了一款同样代表前沿技术的电池,就是极氪全栈自研的金砖电池。

上来就是全球量产最快充电速度的磷酸铁锂电池,最高充电功率500kW,最大充电倍率4.5C。

在电芯能量密度和电芯舱体积利用率上做出了很大提升,体积利用率高达83.7%,领先全行业。

其实,金砖电池在去年就采用了一种横置短刀磷酸铁锂电芯的方案,虽然采用的也是短刀技术,只不过极氪当时并未过多以刀片的概念进行宣传。

虽同为短刀,但金砖电池电芯长度为500mm,厚度为16mm,对比神盾短刀电池更短还更窄了。

另外,不同于神盾短刀的CTB结构,金砖电池采用了CTP方案。

大体是由下方的水冷板+排列紧密的短刀电池以及电池之间的防火隔热材料+BMS电池管理系统+高压连接采样线束+电池盖板组成。

下图中白色部分为气凝胶,用于电芯之间的防火隔热,为热安全提供了足够的保障。

由于是短刀电池,所以在两列电池中间还有一根纵梁,这样就形成了两个纵置的电池组,而神盾短刀电池则是再来了一刀,内部结构成田字格状。

二者均在低温情况下,性能表现出色,金砖电池在-10℃的低温条件下,甚至在极低温情况下仍可以实现超快充,吉利神盾短刀电池在-10 ℃也仍有95.58%的续航保持率。

金砖电池独创的锂离子全程加速技术,可以实现高电压、大电流下稳定高效的充电性能。

这和神盾短刀电池所说的“高速通道”效果相同,都是为锂离子构建高效传输通道和海量存储空间的同时,缩短锂离子转移路径。

金砖电池则是生产自吉利集团100%持股的衢州极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可见这两款电池分别来自于两家生厂商,但无一例外都是吉利体系内的。

车企研发电池一定是尽可能降低难度,所以在电池的设计与生产上肯定也会尽可能的统一,对于这两款电池,以及未来吉利的电池研发来说,基本上围绕着“短刀形式”开展。

不仅如此,吉利目前已经具备了从锂矿资源储备、开采冶炼、电池设计组装、充换电服务,还有电池回收等完整的自研产业链。

现有的动力电池布局不难看出吉利的超前规划。

自2020年比亚迪带火了刀片电池后,刀片电池的叠片工艺、高安全性、高稳定性、高续航低成本的优势逐渐被大家认同并学习。

短刀电池其实就是在长刀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优化,而短刀电池也并非吉利专属。

早在2022年,蜂巢能源就发布了第一代短刀电池,从L300、L400、L500到L600四款全尺寸短刀电芯,更是覆盖1.6C到4C全域充电范围。

最近蜂巢能源更是带来了拥有5C充电倍率的磷酸铁锂短刀电芯,10-80%充电时间缩短至10分钟。

蜂巢能源第二代短刀电池规格与第一代相同,长度为600mm,能量密度达到185Wh/kg,另外蜂巢能源还有6C三元超充电芯,而它们采用的也都是短刀电池形式。

除此之外,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2.0,也就是因湃电池,也属于刀片电池。

为什么大家都在做短刀电池呢?短刀真的比长刀更加优越吗?

吉利、长城以及广汽都选择研发短刀电池,而且尺寸也都很巧合的控制在600mm以内,不知道是否和比亚迪的电池技术专利有关。

总而言之,现在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选择短刀方案,甚至网络上爆料小米也正在研发一款电池,看起来也类似于短刀形式。

比亚迪在最开始研发电池的时候应该是设想过短刀的解决方案,因为相比于短刀,长刀在生产技术上更难一些,至于比亚迪是否有更优解,则需要耐心等到8月份的比亚迪第二代刀片电池才可揭晓。

2023年上半年动力电池累计产293.6GWh,同比增长36.8%,随着电车出海如火如荼,对于动力电池的需求也会不断扩大,各家掌握了电池技术,也就掌握了新能源发展到关键一环。

目前这些厂商依旧选择两条腿走路,除了自研电池之外,同时也在与电池供应商展开积极的合作。

在可预见的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厂家选择自研电池,且这个趋势会持续存在。

电池自研绝非易事,它关乎成本把控、核心技术归属、供应安全、以及品牌护城河的构建。

从长远来看,电池自研肯定利大于弊,但前期投入的成本是巨大的,只有形成规模产能,自产电芯才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

除了电池产线之外,从开始的技术研发、工艺研发、设备研发、测试验证、维保服务、回收服务等等,都需要源源不断的投入。

不论从价格还是市场来看,比亚迪的优势大家显而易见,所以都争先恐后的布局电池。

希望将新能源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真正实现核心领域自产自研。

那么主机厂就不得不亲自下场造电池,

这样一来,电池也将被摆到牌桌上。

除了电池技术也势必会有更新更领先的迭代外,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较量也将会不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