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不甘心、不服“小”

“别把smart想小了。”

smart全球公司CMO张明霞,曾作了这样的表态。

事实上,早在去年她就透露,今年smart将踏足到品牌成立25年以来,从未涉足过的领域。

当下,官方终于揭晓了答案——

“精灵#5,迄今为止最大、最大胆、最方正的一款smart。”

smart,决意打破昔日的各种边界。

它要么不玩,要玩就玩大的。

不能否认,过去在奔驰治下的smart,成功塑造了深入民心的城市个性小车形象。

但无法直视的亏损情况,同样是需要面对的事实。

smart,早该变了。

smart,一直在等着那个“拯救”它的人。

如今,大家都清楚是2019年提出组建合资公司的吉利,成为了smart故事进程里的白马骑士。

但实际上,双方更早的联结,还可以追溯回2007年。

当年李书福派人向奔驰传话,希望能收购smart,只是碍于当时双方的实力悬殊,这次意向并未成行。

直至2018年,吉利出资90亿美元,买下戴姆勒的9.69%表决权股份以后,smart才迎来了新生的转机。

吉利,真正成为了smart的主导方。

「我们将充分尊重smart的品牌主张,精诚合作,推动smart品牌向电动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在官宣入主smart以后,李书福已经指明了其之后的发展方向。

「越走越高端」,这也给smart的“越变越大”埋下了伏笔。

对此,smart团队曾剖析过当中关于革新的想法。

「奔驰一直希望把smart品牌推向更广的市场。」

「我们和奔驰团队探讨过,是为不同市场分别设计还是做全球车,后来大家的选择是做全球车型。」

「当smart品牌全面焕新后,smart作为生活方式品牌的场景解决方案,可以覆盖到多个细分市场。」

「我们希望能在‘小而美’和‘大而不美’中间,找到一个点。」

显然,选择出走的smart,就是要奔着锐变的方向去的。

smart,不甘心局限于以往的精致小车定位。

做成硬朗越野风的大车,又何尝不可?

这,就是精灵#5交出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smart产品的分工,是德方负责造型,中方负责整个工程研发。

难怪,精灵#5身上多少流露出了一丝奔驰GLB的体态观感。

再者,尽管精灵#5想要突显出越野风格,但它并没有采用明显的棱角线条,且没有选择越野车上经典的圆形大灯。

可见,在精致城市风的印记之下,smart不打算打上深刻的越野标签。

smart坦承,精灵#5的用户画像,正是那些生活在城市,喜欢户外露营,但不一定有充足时间天天去的那群人。

“主打一个满足感”,就是精灵#5外观想要传递出来的价值取向。

在此基础上,精灵#5的定位,也跟主张“新奢”的精灵#1、#3有所不同。

定位“豪华”,这是smart开始变得成熟的标志所在。

其中,在奔驰设计师的手下,精灵#5像奔驰一样把座椅调节按钮设计在了车门上。

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用户戴着手表去调节座椅时,造成手表的划伤。

这般细节考量,已然道出了精灵#5的豪华定位。

有意思的是,精灵#5座舱同样主打双联屏设计。

而将双联屏方案发扬光大的,正是奔驰。

不过,相较于过往奔驰双联屏选择以驾驶员为主的取向,如今精灵#5则选择了偏向副驾一侧。

这当中设计取向的变化,离不开智能座舱带来了更强的娱乐功能。

采用AMD V2000车机芯片,性能近乎高通8295的两倍,这就是精灵#5智舱的性能保证。

至于采用同款芯片的另一车型,则是不久前刚上市的领克Z10

如此取材,而非采用龙鹰一号的自研芯片,大概也道出了领克Z10和精灵#5将出口海外的计划。

smart的重生,某种程度上是以领克为参照对象。

在同样瞄准城市年轻用户、走轻奢路线之下,smart也在尝试推出年轻人的周边用品来强化标签。

此外,当下smart取以数字命名、且代号不特指尺寸级别的做法,这也是师从领克而来。

借助前人的成功经验,smart更独特的优势在于,它早已是一个走向全球的品牌。

「在奔驰体系下,smart油车曾有过46个左右的全球市场规模。」

「今年我们计划扩展到30个市场,离巅峰时期的油车smart体系已经不远。」

「smart品牌,还是有它根深蒂固的用户认知。」

「从调研来看,目前smart整个品牌溢价能力,是高于很多其他品牌,至少在新奢这个序列。」

smart中国营销CEO易寒,就有这样的自信。

换言之,在坐拥着足够优越的条件之下,只要smart愿意适度卷一下,没有谁能阻挡到它的再度崛起。

过去油车时代的smart难以为继,在于对小车定位的故步自封。

但也正因如此,才练就出该品牌难以取代的独特性。

而从转型电动化开始,smart已经跟过去划清了界线。

「实用性」,成为了新时期smart的主张特点。

smart强调实用性的力度有多大,它想走进主流市场的决心就有多大。

从A0到A级车,精灵#1给人的印象还能说是精致小车。

但到了定位中型级别的精灵#5以后,它就不可能再跟“小车”画上等号。

4705x1920x1705mm的三围,加上2900mm轴距,这就是精灵#5“比大还大”的参数。

作为参照,同样定位中型SUV的极氪7X,数据对应为4825x1930x1666mm和2925mm。

精灵#5车长稍短的原因,在于其采用了四轮四角的设计。

而在85%得房率的保障下,其实际乘坐空间并不输于极氪7X。

「迄今为止最大、最大胆、最方正的一款smart」,精灵#5有底气担起这样的盛名。

跟极氪7X同出于浩瀚架构的基础上,精灵#5很难避免有着直接相冲的卖点。

除了主张大空间以外,两者还有着800V架构、4C超快充、超100kWh大容量电池、超700km续航峰值、双腔空悬+电磁悬架等共同点。

至于采用英伟达Orin芯片,以及在吉利整合智驾体系的背景下,不排除smart将直接沿用极氪的智驾方案。

精灵#5,身上的“吉利味”已经无法洗脱了。

smart,没想着成为另一个极氪。

要它跟卷王直接硬碰硬,这也不符合smart品牌的调性。

于是,我们看到精灵#5准备了4个不同的动力——250kW、267kW、432kW、475kW。

反之极氪7X,只有310kW和475kW这两种版本。

更多元、更入门的配置方案,将为精灵#5注入更大的定价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smart精灵#1改款后,起售价已经降至15.49万元。

那对于高一级别的精灵#5来说,起售价打入20万以内将是大概率事件。

smart变大了,也更有性价比了。

这两点,可以说完全扭转了过去它在奔驰油车时代下的痛点。

但从实际表现来看,去年smart累计卖出6.7万辆,其中国内占4.2万辆。

如此表现,即便跟新势力相比也还有着明显差距。

易寒坦承,团队按计划推出了精灵#3,但用户群体并未如期扩大。

至于“保5争6”的年销量目标,也间接反映出了smart的谨慎预期。

而这预期当中,还包括了让品牌焕然一新的精灵#5。

毫无疑问,精灵#5对于smart品牌来说有着标志性的革新意义。

它,开始强调三人以上的家庭用户需求。

这,也让它被迫卷进竞争更大的主流赛道。

在此其中,smart透露,精灵#1的女性用户占比超过75%,精灵#3则超过了60%。

反之强调硬朗越野的精灵#5,还是一次对目标客群的着力转向。

精灵#5,能担起这个责任吗?

没有人会否认,如此大力度革新的难度有多高。

无论从过去还是当下的市场战绩,都没有理由指明smart就应该这样变。

但展望未来、放眼全球,smart可试错的空间还有很多。

它,不愿意只停留在“小而美”的标签上。

「除了超豪品牌以外,你觉得“小而美”的品牌,它自己甘于小而美吗?」

「如果在中国能卖10万台,我们在全球就可以实现大概20~24万台的量。」

「smart不满足于成为“小而美”的小众品牌,但我们也清醒知道,smart不太可能做到航空母舰的体量。」

可见,smart没有想成为谁或取代谁,它对自己的发展要求,只在于对自己的不甘心、不满足。

正因如此,它才不会害怕失败。

精灵#5,必将会大胆向前冲。

无论对于smart还是MINI来说,过往的单一精致小巧特性都已是深入民心。

这既是难以取替的品牌印象,也是阻挡品牌前行的特征枷锁。

立足于当下的转变阶段,无论怎么选择都有可能带来争议。

唯一能消除争议声的,只有拿出叫人信服的市场成绩。

好的是,smart不用把胜算都押注在中国市场,更有品牌积淀的海外市场,这才是它大展身手的舞台所在。

与之类似的是,MG已经在欧洲走出一条道了。

smart,没有理由失落更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