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如果理想L9、L8、L7三款车的总销量下降到五六千辆/月,理想汽车的整车毛利率就会变成负数”。
不知道李想是在“凡尔赛”,还是正在替整个新造车行业“搭线把脉”。毕竟,这个“如果”,并非理想汽车的“如果”。4月,理想汽车总体销量已超过了2万台。
反而,容易让吃瓜群众们产生联想的是,同为新势力的两家兄弟——蔚来和小鹏,4月的销量并不“理想”。
从数据上看,4月,蔚来和小鹏各自的交付量为6千多辆和7千多辆。
如果说,三家车企的利润能力差不多的话,这两兄弟岂不是正在负毛利率的边缘拼命挣扎?
汽车行业,是非常在意“规模化”的行业。财务在测算某个项目能不能执行的时候,都会归因到每台车的成本会增加多少,每台车的利润会产生多少。
所以,每月初,销量数据频频被报道,不是媒体们没选题了,而是因为销量数据真的会成为车企的生命红线。
从实际成绩来看,理想汽车正进入自己的“新纪元”。今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交付新车超5万辆,平均月销量1.75万辆,创造季度记录。
财报显示,理想一季度录得净利润9.34亿元,是第一家连续两个季度实现盈利的造车新势力,理想当季的车辆毛利率为19.8%。
其实,对于所有新势力而言,销量都是“头等大事”。在向资本市场展现信心的时候,销量规模的重要性,也要高于整车毛利率。大家还处在“筹钱吃饭”的阶段,有了资本才能更好地谋发展。
诸如,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当公司年销量达到50万辆时,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实现净利率转正。
我们从李想的表述中,还能窥得更多一些行业现状:“大部分同行的成本控制能力是明显好过我们的,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大家更容易出问题的不是成本而是销量,汽车这个行业的属性,对规模的要求太苛刻了。”
成本控制得好,证明这家公司有朝着更大规模发展的潜力。这大概就是特斯拉的“造车法则”,无论是一体式压铸、CTC电池底盘一体化,还是在工厂中实现高比例的自动化作业,特斯拉疯狂压低的是成本,疯狂提高的是造车效率。
那么,在价格上可以有更多的主动权,也就有机会撬动更多的销量。
今年起,造车新势力又进入了新一轮淘汰期。
如大家所见,部分造车玩家已经陷入经营困境。诸如威马、爱驰等企业,陆续出现了停工停产、欠薪裁员等现象,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新能源崛起,成就了一场东风,各路资本熙熙攘攘而来,皆为更多的利益诱惑而去。
到如今,东风更盛,但市场也更加成熟。曾经被称为传统势力的车企们,已经逐步完成转型,留给造车新势力的机会窗口其实不多了。
李想的话,且当一声警钟吧。
漫漫征程,造车之路能否顺利走完,还需要认真思考。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以期真正扩大规模,真正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现在的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已经和十年前有着很大的不同。水无常形,因时而动,淘汰赛注定无法都完赛,但就拼命往前跑吧,成为最先撞线的那几个。